小时候特别爱玩。
和小伙伴们随便找个地方就能玩各种游戏。
实在无事可做就比力气摔跤。
弄得身上东一块西一块都是伤疤。
身上的衣服不是穿破的,而是磕破的。
那时最爱去玩的是三个碉堡。
那里最有实景感。
村子周边有3个碉堡。
一个位于村子西口外冲头的海边。
一个位于东口外山头的半山山冲。
还有一个在东边山头位置。
有说是国民党部队从大陆退到舟山时造的,也有说是解放后部队造的。
国民党最后撤退时,是从村子往东不到10里路的西码头坐船走的,顺便抓了很多壮丁补充兵力。
我妈的一个堂叔被抓去就抵了一个湖南兵的名字。
村里共有4个人被抓走,还有个女的是被军官当老婆带走。
可见当时退守海岛的国民党部队在村子里的活动应该是比较频繁的,建几个碉堡计划长期固守也是可能的。
在外冲头的碉堡里曾经看到过一排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解放军为了防止台湾反攻大陆建造也说得过去。
这几个碉堡成了我们小时候玩打仗游戏的重要地盘。
东边的二个碉堡因为位置比较高,只有去山上摘野果时去玩一下。
最高的那个位置非常显要,三个枪口,向东能望见小沙的下半部分和马岙的部分田野,向北能望见长长的山棱直至海边,向西能望见整个村子。
朝南的小门则连着和远处整个山棱相通的壕沟。边上是个足球场大小的山顶平地,平地边沿有明显的石墙的痕迹。
这块地叫“炮台岗墩”。
小学初中有好几年的秋游是在这块地方搞的。有一次是比赛爬山,有一次是找“情报”。
当时山上的柴草每年砍得光溜溜的,爬山比较方便。
活动之余都会围着碉堡演练攻防打仗。
我们玩得比较多的是西边外冲头那个。
碉堡就位于山咀头,下面是10来米高的石壁,两边很陡的弯曲小路可以爬行。外面就是闸门和海塗。
南来北往的人走累了也会在石壁下乘个凉息个脚。
赶海的我们也会因为等潮水聚在那里。
那时正好放“渡江侦察记”、“上甘岭”等打仗片,总会有人发头:“去,打仗去。”
大伙就“冲啊!”,爬到碉堡里。
分成好坏两派,演习抓特务、炸碉堡,一片冲冲杀杀的声音。
玩得饿了,就在边上的山地挖些土豆、蕃薯、蚕豆、大豆、玉米等当季的土作,再捡些柴火,烤了吃,玩着玩着时常忘了去海边拾贝,忘了回家吃饭。
这辈子没见到过这些军事设施里的激战和硝烟,但也见证了他们时常飘舞的细长的炊烟。
因为做路,孤立于石壁上的那座碉堡已不在了,东边的二座还在。
和小伙伴们随便找个地方就能玩各种游戏。
实在无事可做就比力气摔跤。
弄得身上东一块西一块都是伤疤。
身上的衣服不是穿破的,而是磕破的。
那时最爱去玩的是三个碉堡。
那里最有实景感。
村子周边有3个碉堡。
一个位于村子西口外冲头的海边。
一个位于东口外山头的半山山冲。
还有一个在东边山头位置。
有说是国民党部队从大陆退到舟山时造的,也有说是解放后部队造的。
国民党最后撤退时,是从村子往东不到10里路的西码头坐船走的,顺便抓了很多壮丁补充兵力。
我妈的一个堂叔被抓去就抵了一个湖南兵的名字。
村里共有4个人被抓走,还有个女的是被军官当老婆带走。
可见当时退守海岛的国民党部队在村子里的活动应该是比较频繁的,建几个碉堡计划长期固守也是可能的。
在外冲头的碉堡里曾经看到过一排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字样,解放军为了防止台湾反攻大陆建造也说得过去。
这几个碉堡成了我们小时候玩打仗游戏的重要地盘。
东边的二个碉堡因为位置比较高,只有去山上摘野果时去玩一下。
最高的那个位置非常显要,三个枪口,向东能望见小沙的下半部分和马岙的部分田野,向北能望见长长的山棱直至海边,向西能望见整个村子。
朝南的小门则连着和远处整个山棱相通的壕沟。边上是个足球场大小的山顶平地,平地边沿有明显的石墙的痕迹。
这块地叫“炮台岗墩”。
小学初中有好几年的秋游是在这块地方搞的。有一次是比赛爬山,有一次是找“情报”。
当时山上的柴草每年砍得光溜溜的,爬山比较方便。
活动之余都会围着碉堡演练攻防打仗。
我们玩得比较多的是西边外冲头那个。
碉堡就位于山咀头,下面是10来米高的石壁,两边很陡的弯曲小路可以爬行。外面就是闸门和海塗。
南来北往的人走累了也会在石壁下乘个凉息个脚。
赶海的我们也会因为等潮水聚在那里。
那时正好放“渡江侦察记”、“上甘岭”等打仗片,总会有人发头:“去,打仗去。”
大伙就“冲啊!”,爬到碉堡里。
分成好坏两派,演习抓特务、炸碉堡,一片冲冲杀杀的声音。
玩得饿了,就在边上的山地挖些土豆、蕃薯、蚕豆、大豆、玉米等当季的土作,再捡些柴火,烤了吃,玩着玩着时常忘了去海边拾贝,忘了回家吃饭。
这辈子没见到过这些军事设施里的激战和硝烟,但也见证了他们时常飘舞的细长的炊烟。
因为做路,孤立于石壁上的那座碉堡已不在了,东边的二座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