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所求者,却是与府州的折家有关。说起来,这折家在后世声名不显,甚至哪怕是在当世,他们比起曹家的名声也多有不如,但在西北那一块,折家却是根基深厚,这也使得他们成为在北宋
“听调不听宣”的特殊地位。宋太祖时,折家先辈折德扆主动投宋,得赵匡胤许诺,
“尔后子孙遂世为知府州事。得用其部曲,食其租入”。于是府谷设州218年,府州折氏七代十四人连任府州知州。
这其实也是有缘由的,因北宋并未统一西北,在这边不仅有党项,还有吐蕃、回鹘等族并立,宋廷与折家如此厚遇的一大原因,便是要靠着府州来作为西北防御的门户。
而很显然,折家在府州如顽石一般屹立不倒,也让不思进取的大宋得以保全在西北这一块立足的位置,否则的话西夏可能轻易就能长驱直入中原。
现任的府州知州事乃是折惟昌,他是北宋开国名将折御卿之子,在对党项作战中,他颇有佳绩,对比于对西夏败多胜少的宋军来说,不管是折惟昌还是折家,都可以说是遮羞布了。
至于后来大宋到底是灭了西夏,那时候的西夏岂能和现在锐意进取的夏国相比?
其实做个对比看看就知道了,现在的宋军起码成守势的时候,能够和辽军都斗个旗鼓相当,他们面对西夏的时候还是败多胜少。
而后来辽国没落了,结果那时候的大宋歼灭了西夏,居然还是打不过辽国,就知道相互间的消长有多厉害了。
而同样的,能够一次次阻拦、击败西夏的折家军有多厉害,也是不必多言,这其中除了他们自身的能力,和折家立足于本地受到支持够多也不无关系。
李勇找折家,自然是需要他们配合。在西北这一带,宋廷的掌控力十分薄弱,不然也不会容许折家听调不听宣了。
而李勇和皇城司的人想要在这里有所行动,尤其是要掌握李继迁那边的行踪才好计划下手,那就绝对少不了折家的帮助。
当然,折家是否有养寇自重的想法,李勇觉得有这个可能。但如果真能够一劳永逸,他们也未必会拒绝。
毕竟折家实实在在是为了对抗西夏付出了几代人的生命,跟后来李成梁那种情况还是不能比的。
当然李勇并不会将希望全部放在他们的手上,他不做则已,既然要做,肯定也不会当真就只是来此行一趟刺杀这样的笨办法来终结,真正好用的其实还是合纵连横,毕竟西北这一块真正是应了池浅王八多,各方势力交错纵横,异族之间也是相互制衡的关系。
历史上李继迁最后便是折损在吐蕃的手中,当然现在的吐蕃和唐朝时候的吐蕃肯定是不能比的,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事实上吐蕃现在比之夏国还是要强不少,只是在西北这一带,吐蕃、党项、回鹘相互混战,形成一定的制衡,甚至边上还有宋军看着,所以谁也没法获得完全的胜利。
而李勇除了折家之外,第二个联系的目标当然就是吐蕃,且这同样需要折家在其中帮忙牵线。
虽然风险大,但是收益高,而对于李勇而言,还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有机会可以在这一块周旋出属于自己的地盘和势力来。
……其实李继迁不但不是不可战胜的,正相反,他这一生败仗无数。但此人却是属于能拿得起也能放得下,更是从来不会在乎所谓颜面的人,说直白一点,就是卑鄙无耻、唾面自干。
就说之前他就两三次在辽国与宋之间反复横跳,现在一面与辽国保持关系,一面又接受了大宋的封赏,然后又不断在大宋西北边境劫掠,当真是将无耻这个词发挥到了极致。
偏偏因各种原因,宋军还真拿他没办法,折家也只能守,不好直接攻出去。
其实哪怕是将李继迁杀了,也并非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不说李继迁的儿子也是西夏太宗皇帝李德明随时可以继任,此人能力不在李继迁之下,就说党项部族还有其他人,另外解决了李继迁,还有吐蕃、回鹘的问题,西北依然是个大麻烦。
其实宋廷估计也是基于这个考虑,所以本意是想要让这三方势力互相牵制,但没想到会放任西夏最终做大,反倒让自己陷入了更艰难的境地里。
偏偏在有这么多强邻在侧的情况下,大怂还要自废武功。真是,不知说什么好。
李勇到了地方,先联系上了折家,亮出了圣旨,里面有赵恒要求折家配合李勇这一支皇城司在西北一切行动的命令。
折家虽然是大宋西北的
“土皇帝”,但对于圣命还是得听,不过要是在不影响到自身的前提下。
李勇自然不会将自己的计划全盘告诉他们,只让他们帮忙联系上了吐蕃。
虽说西北这几家打生打死,但是彼此盘根错节的,相互之间自然有着联系的通道,这也是为彼此留下一个退路。
就好像李继迁虽然一再的触怒辽国与大宋,但每次他要求和之时,也都有办法找到两边传出消息去。
没有人知道李勇关于吐蕃那边怎么谈的,只知道在折家这边邀请李继迁相谈的时候,吐蕃突然从背后突袭夏国主力,而后李继迁在回援过程中陷入埋伏,遇刺身亡。
之后夏国迅速在李明德手上收缩,而同时对吐蕃、大宋都开始有了戒备。
但李继迁的突然死亡,带给此时的夏国最重要的,还是他们部族的分裂。
并不是所有人都信服李明德,更不用说吐蕃这边才刚刚完成偷袭,那边折家也是追击残兵,最终两家各有收获,受伤的只有党项人。
当然,此时李勇的身份自然也暴露了出来。虽然达成了一部分目的,但是在这时候暴露出身份来,对他并不是什么好事。
只是这种事情显然是人为控制不了的,李勇也只能改变计划,选择将水搅得更浑,自己才好浑水摸鱼。
所以原本一直作为旁观者的回鹘,因为某个夜晚突然遭受了吐蕃偷袭,也被拉进了这复杂的战团中。
如今初步形成了吐蕃与宋军、回鹘与党项相互联合制衡的局面,但后者一个实力受到重大打击衰弱比较明显,一个力量本就薄弱,只能成犄角守望互助。
而吐蕃与宋军离得比较远,同时各怀心思,也并非是真正的联合。总之,整个西北在此时,乱成了一锅粥,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就没有一个停歇的时候。
“听调不听宣”的特殊地位。宋太祖时,折家先辈折德扆主动投宋,得赵匡胤许诺,
“尔后子孙遂世为知府州事。得用其部曲,食其租入”。于是府谷设州218年,府州折氏七代十四人连任府州知州。
这其实也是有缘由的,因北宋并未统一西北,在这边不仅有党项,还有吐蕃、回鹘等族并立,宋廷与折家如此厚遇的一大原因,便是要靠着府州来作为西北防御的门户。
而很显然,折家在府州如顽石一般屹立不倒,也让不思进取的大宋得以保全在西北这一块立足的位置,否则的话西夏可能轻易就能长驱直入中原。
现任的府州知州事乃是折惟昌,他是北宋开国名将折御卿之子,在对党项作战中,他颇有佳绩,对比于对西夏败多胜少的宋军来说,不管是折惟昌还是折家,都可以说是遮羞布了。
至于后来大宋到底是灭了西夏,那时候的西夏岂能和现在锐意进取的夏国相比?
其实做个对比看看就知道了,现在的宋军起码成守势的时候,能够和辽军都斗个旗鼓相当,他们面对西夏的时候还是败多胜少。
而后来辽国没落了,结果那时候的大宋歼灭了西夏,居然还是打不过辽国,就知道相互间的消长有多厉害了。
而同样的,能够一次次阻拦、击败西夏的折家军有多厉害,也是不必多言,这其中除了他们自身的能力,和折家立足于本地受到支持够多也不无关系。
李勇找折家,自然是需要他们配合。在西北这一带,宋廷的掌控力十分薄弱,不然也不会容许折家听调不听宣了。
而李勇和皇城司的人想要在这里有所行动,尤其是要掌握李继迁那边的行踪才好计划下手,那就绝对少不了折家的帮助。
当然,折家是否有养寇自重的想法,李勇觉得有这个可能。但如果真能够一劳永逸,他们也未必会拒绝。
毕竟折家实实在在是为了对抗西夏付出了几代人的生命,跟后来李成梁那种情况还是不能比的。
当然李勇并不会将希望全部放在他们的手上,他不做则已,既然要做,肯定也不会当真就只是来此行一趟刺杀这样的笨办法来终结,真正好用的其实还是合纵连横,毕竟西北这一块真正是应了池浅王八多,各方势力交错纵横,异族之间也是相互制衡的关系。
历史上李继迁最后便是折损在吐蕃的手中,当然现在的吐蕃和唐朝时候的吐蕃肯定是不能比的,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事实上吐蕃现在比之夏国还是要强不少,只是在西北这一带,吐蕃、党项、回鹘相互混战,形成一定的制衡,甚至边上还有宋军看着,所以谁也没法获得完全的胜利。
而李勇除了折家之外,第二个联系的目标当然就是吐蕃,且这同样需要折家在其中帮忙牵线。
虽然风险大,但是收益高,而对于李勇而言,还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有机会可以在这一块周旋出属于自己的地盘和势力来。
……其实李继迁不但不是不可战胜的,正相反,他这一生败仗无数。但此人却是属于能拿得起也能放得下,更是从来不会在乎所谓颜面的人,说直白一点,就是卑鄙无耻、唾面自干。
就说之前他就两三次在辽国与宋之间反复横跳,现在一面与辽国保持关系,一面又接受了大宋的封赏,然后又不断在大宋西北边境劫掠,当真是将无耻这个词发挥到了极致。
偏偏因各种原因,宋军还真拿他没办法,折家也只能守,不好直接攻出去。
其实哪怕是将李继迁杀了,也并非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不说李继迁的儿子也是西夏太宗皇帝李德明随时可以继任,此人能力不在李继迁之下,就说党项部族还有其他人,另外解决了李继迁,还有吐蕃、回鹘的问题,西北依然是个大麻烦。
其实宋廷估计也是基于这个考虑,所以本意是想要让这三方势力互相牵制,但没想到会放任西夏最终做大,反倒让自己陷入了更艰难的境地里。
偏偏在有这么多强邻在侧的情况下,大怂还要自废武功。真是,不知说什么好。
李勇到了地方,先联系上了折家,亮出了圣旨,里面有赵恒要求折家配合李勇这一支皇城司在西北一切行动的命令。
折家虽然是大宋西北的
“土皇帝”,但对于圣命还是得听,不过要是在不影响到自身的前提下。
李勇自然不会将自己的计划全盘告诉他们,只让他们帮忙联系上了吐蕃。
虽说西北这几家打生打死,但是彼此盘根错节的,相互之间自然有着联系的通道,这也是为彼此留下一个退路。
就好像李继迁虽然一再的触怒辽国与大宋,但每次他要求和之时,也都有办法找到两边传出消息去。
没有人知道李勇关于吐蕃那边怎么谈的,只知道在折家这边邀请李继迁相谈的时候,吐蕃突然从背后突袭夏国主力,而后李继迁在回援过程中陷入埋伏,遇刺身亡。
之后夏国迅速在李明德手上收缩,而同时对吐蕃、大宋都开始有了戒备。
但李继迁的突然死亡,带给此时的夏国最重要的,还是他们部族的分裂。
并不是所有人都信服李明德,更不用说吐蕃这边才刚刚完成偷袭,那边折家也是追击残兵,最终两家各有收获,受伤的只有党项人。
当然,此时李勇的身份自然也暴露了出来。虽然达成了一部分目的,但是在这时候暴露出身份来,对他并不是什么好事。
只是这种事情显然是人为控制不了的,李勇也只能改变计划,选择将水搅得更浑,自己才好浑水摸鱼。
所以原本一直作为旁观者的回鹘,因为某个夜晚突然遭受了吐蕃偷袭,也被拉进了这复杂的战团中。
如今初步形成了吐蕃与宋军、回鹘与党项相互联合制衡的局面,但后者一个实力受到重大打击衰弱比较明显,一个力量本就薄弱,只能成犄角守望互助。
而吐蕃与宋军离得比较远,同时各怀心思,也并非是真正的联合。总之,整个西北在此时,乱成了一锅粥,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就没有一个停歇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