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不管是哪朝哪代,对待人才选拔都是极重视的,因为权力需要传承,不管是中枢,亦或是地方,何处缺少人才,如此一来权力就不完善了,这会造成统治的大麻烦,这是绝不能出现的问题。
伴随着少府的体量不断膨胀,朱由校愈发感受到选才的紧迫性,独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教育和科举,看似是极为稳固的,可惜实用性人才、专业性人才太少了,四书五经读的再多再好,可终究无法转变成治政能力啊。
朱由校不是没有进行过对比,一批没有参加过科举的底层吏役,跟一批止步于院试、乡试层级的读书人,通过少府举行的选拔考试,被安排到一批岗位上后,往往是吏役的适应能力更强更快,这似乎就能说明一些问题。
同样都识文断字,可是就因为科举的门槛,却让他们有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这让朱由校坚定一件事。
要想方设法的撼动旧有科举制度,逐步在大明推广义务官学教育,构建起一套全新的教育体系,打通底层逆天改命的教育特权阻碍,剥离朝廷选才与科举的紧密联系,废除科举与赋予特权的政治拉拢,推动科举与文凭挂钩的必然联系,重建国朝选才的考试体制,唯有将上述这些逐一落实,那么以所谓士大夫思想为主导的特权群体,才可能会得到有效扼制,从而维系相对的公平公正。
只是上述诸事太难做了,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大明分崩离析,毕竟真要这样做,势必会有大批的人跟大明离心离德。
这是在掘他们的根啊!
科举制度的出现和发展,使得贵族群体、世家门阀等逐步消亡,只是特权却不会就此消亡,只要有国朝存在,特权就不可能消亡,自赵宋往后的朝代,形成了以士大夫读书人为载体的新兴群体,而这一群体的规模更大,敢动他们的既得利益,那就等着承受他们的怒火与不满吧。
所以这注定会是一个长期的斗争与博弈,唯有多方面的布局谋势,不断扶持起一批新兴群体,以增加顶起大明社稷的梁柱,方有可能打通正在被垄断的晋升渠道,让更多底层群体看到希望。
乾清宫。
“时间过得可真快啊,北直隶的秋闱都结束了。”
对待太难办的事情,牵扯很是深远,朱由校都会选择进行拆解,一步步去推行落实,温水煮青蛙的效果,往往比轰轰烈烈要强。
不过心情不错的朱由校,并没有留意到孙承宗的神态,朱由校之所以高兴,是因为卢象升,沈廷扬,倪元璐,苏观生这批人才,都通过了北直隶的乡试,获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
一批人杰的境遇啊,因为朱由校的干预,已然是发生改变了。
王体乾强忍气喘,抬手作揖道:“山东巡抚袁可立加急呈递密奏,藩属朝鲜谴使至登莱沿海,恳请陛下能允准进京朝拜……”
可是在过去这些时日吧,发生的事情实在太多,要解决的问题层出不穷,所以从钦定孙承宗为北直隶乡试主考官,孙传庭、史永安为乡试副考官,这期间除了颁道增加举人名额的中旨外,虽说定期有相应奏疏呈递御前,可朱由校都没有过多去问。
朝鲜谴使朝贡?
在旁站着的孙承宗,听到王体乾所讲之言,心底忍不住生出惊意,这毫无征兆下朝鲜王室谴使,倒还真是够稀奇的啊。
而就在此时,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行色匆匆的捧着一封奏疏,快步朝御前这边赶了过来。
眼下在北直隶所辖的府州县,尚缺有不少父母官呢,朱由校需要从新科进士中,遴选一批人杰顶上,叫他们到底层去摔打磨练。
“虽说此次乡试召开前后,是出现一些风波与情况,但整体是圆满的。”
在朱由校的整体构想中,今后想被选进内阁为官,必须要拥有基层为官的资历,再想像过去那样,到翰林院、詹事府去镀金熬资历,对大明基层没有清晰了解,从而被选进内阁佐政,已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正因为有这方面的考虑,朱由校才会将责任内阁提前搞出来,甚至于直接言明在天启五年前,没有在任上犯有重大过错,继而导致朝廷蒙受损失,是不能退出内阁位序的,这都是朱由校改革官制的一部分。
朱由校面露笑意,看向孙承宗说道:“如此明岁的会试与殿试,京城将迎来大批的考生了,满打满算没有多久时间了,朕要好好考虑会试的主副考官了,确保国朝可以多选拔一些人才。”
朱由校面露笑意,负手走在御道上散步,“这次在北直隶参加乡试的学子,远超历年举行的乡试,卿家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大吧?”
心情复杂的孙承宗微微低首道:“所选出的那些考生,水平都是很出彩的,特别是在策论一项,涌现出不少……”
“陛下,山东急递!”
孙承宗听闻此言,心底暗暗说了一句。
“禀皇爷。”
想到这里的朱由校,看向跑来的王体乾道。
别看孙承宗嘴上这样说,可心底却生出感慨和唏嘘,这届北直隶乡试主持,压力不是一般的大啊。
按着礼制来说,北直隶的乡试召开,朱由校这位大明皇帝,是必然要过问和重视的,以体现出对科举的态度。
因为在此之前啊,关于北直隶这届乡试策论,朱由校已经向孙承宗他们讲了所想,至于怎样定考题,那便由他们商榷明确。
“何事?”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天启朝的北直隶首次乡试很复杂,好在这届乡试副考官,一个是顺天府尹,一个是协理京营戎政,使得一些事情处理很及时,不至于说舆情被持续发酵。
大明是需要下猛药,但也要分清楚时候,不能搞一刀切这种事。
什么?!
单单是国子监所辖应试监生,不必千里迢迢赶回原籍参加乡试,可直接参加北直隶的乡试,这就惹来不少舆情涟漪,更别说在这之中,还有一些揣着小心思,背地里煽动舆情的群体了。
嗯?
朱由校听到此言,心底难免嘀咕起来,在最近这段时间内,山东巡抚袁可立很少向京呈递密奏了,即便是有呈递吧,也多是涉及登莱两镇的事,如登莱水师筹建情况,如登莱沿海造船业诸事,至于别的,袁可立基本都没有提过。
看起来刘鸿训搞成了。
“北直隶的乡试圆满结束,各地乡试多数也已结束。”
千万别是我了。
可以预见性的,待到天启二年的会试召开,必将是群英相争的精彩对决!
朱由校就是要叫天启二年的会试与殿试,变成含金量最高的一届,甚至最终录取的进士规模,也将会是最多的一届!
没办法。
可朱由校却很熟悉袁可立的秉性,恰恰是这样,使得朱由校觉得其在山东定有事情在做,之所以没有呈递密奏言明吧,恐时机还不够成熟吧。
不过相较于孙承宗的惊诧,朱由校却表现得很平常,因为这件事情是他一手推动的,毕竟天津十三行想对外展开海贸,需要朝鲜这个市场,毕竟相较于南洋诸国,朝鲜距离大明更近一些。
当初让在京勋贵持银购股,以此在天津筹建起十三行,就要确保所属利益才行,眼下往返辽东的贸易,正在逐步的增加之中,不过仅靠辽东一地还不够,尽快打通朝鲜这处海贸渠道很重要。
按着朱由校的整体设想,等到大明与朝鲜的海贸往来促成,这期间活跃在南洋诸国的欧罗巴各国海上势力,也该悉数知晓天津开海之事,甚至会有一批吃螃蟹的人赶来,如此大明开海的态势就能发生变化。
伴随着少府的体量不断膨胀,朱由校愈发感受到选才的紧迫性,独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教育和科举,看似是极为稳固的,可惜实用性人才、专业性人才太少了,四书五经读的再多再好,可终究无法转变成治政能力啊。
朱由校不是没有进行过对比,一批没有参加过科举的底层吏役,跟一批止步于院试、乡试层级的读书人,通过少府举行的选拔考试,被安排到一批岗位上后,往往是吏役的适应能力更强更快,这似乎就能说明一些问题。
同样都识文断字,可是就因为科举的门槛,却让他们有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这让朱由校坚定一件事。
要想方设法的撼动旧有科举制度,逐步在大明推广义务官学教育,构建起一套全新的教育体系,打通底层逆天改命的教育特权阻碍,剥离朝廷选才与科举的紧密联系,废除科举与赋予特权的政治拉拢,推动科举与文凭挂钩的必然联系,重建国朝选才的考试体制,唯有将上述这些逐一落实,那么以所谓士大夫思想为主导的特权群体,才可能会得到有效扼制,从而维系相对的公平公正。
只是上述诸事太难做了,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大明分崩离析,毕竟真要这样做,势必会有大批的人跟大明离心离德。
这是在掘他们的根啊!
科举制度的出现和发展,使得贵族群体、世家门阀等逐步消亡,只是特权却不会就此消亡,只要有国朝存在,特权就不可能消亡,自赵宋往后的朝代,形成了以士大夫读书人为载体的新兴群体,而这一群体的规模更大,敢动他们的既得利益,那就等着承受他们的怒火与不满吧。
所以这注定会是一个长期的斗争与博弈,唯有多方面的布局谋势,不断扶持起一批新兴群体,以增加顶起大明社稷的梁柱,方有可能打通正在被垄断的晋升渠道,让更多底层群体看到希望。
乾清宫。
“时间过得可真快啊,北直隶的秋闱都结束了。”
对待太难办的事情,牵扯很是深远,朱由校都会选择进行拆解,一步步去推行落实,温水煮青蛙的效果,往往比轰轰烈烈要强。
不过心情不错的朱由校,并没有留意到孙承宗的神态,朱由校之所以高兴,是因为卢象升,沈廷扬,倪元璐,苏观生这批人才,都通过了北直隶的乡试,获得了参加会试的资格。
一批人杰的境遇啊,因为朱由校的干预,已然是发生改变了。
王体乾强忍气喘,抬手作揖道:“山东巡抚袁可立加急呈递密奏,藩属朝鲜谴使至登莱沿海,恳请陛下能允准进京朝拜……”
可是在过去这些时日吧,发生的事情实在太多,要解决的问题层出不穷,所以从钦定孙承宗为北直隶乡试主考官,孙传庭、史永安为乡试副考官,这期间除了颁道增加举人名额的中旨外,虽说定期有相应奏疏呈递御前,可朱由校都没有过多去问。
朝鲜谴使朝贡?
在旁站着的孙承宗,听到王体乾所讲之言,心底忍不住生出惊意,这毫无征兆下朝鲜王室谴使,倒还真是够稀奇的啊。
而就在此时,司礼监掌印太监王体乾,行色匆匆的捧着一封奏疏,快步朝御前这边赶了过来。
眼下在北直隶所辖的府州县,尚缺有不少父母官呢,朱由校需要从新科进士中,遴选一批人杰顶上,叫他们到底层去摔打磨练。
“虽说此次乡试召开前后,是出现一些风波与情况,但整体是圆满的。”
在朱由校的整体构想中,今后想被选进内阁为官,必须要拥有基层为官的资历,再想像过去那样,到翰林院、詹事府去镀金熬资历,对大明基层没有清晰了解,从而被选进内阁佐政,已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正因为有这方面的考虑,朱由校才会将责任内阁提前搞出来,甚至于直接言明在天启五年前,没有在任上犯有重大过错,继而导致朝廷蒙受损失,是不能退出内阁位序的,这都是朱由校改革官制的一部分。
朱由校面露笑意,看向孙承宗说道:“如此明岁的会试与殿试,京城将迎来大批的考生了,满打满算没有多久时间了,朕要好好考虑会试的主副考官了,确保国朝可以多选拔一些人才。”
朱由校面露笑意,负手走在御道上散步,“这次在北直隶参加乡试的学子,远超历年举行的乡试,卿家的压力不是一般的大吧?”
心情复杂的孙承宗微微低首道:“所选出的那些考生,水平都是很出彩的,特别是在策论一项,涌现出不少……”
“陛下,山东急递!”
孙承宗听闻此言,心底暗暗说了一句。
“禀皇爷。”
想到这里的朱由校,看向跑来的王体乾道。
别看孙承宗嘴上这样说,可心底却生出感慨和唏嘘,这届北直隶乡试主持,压力不是一般的大啊。
按着礼制来说,北直隶的乡试召开,朱由校这位大明皇帝,是必然要过问和重视的,以体现出对科举的态度。
因为在此之前啊,关于北直隶这届乡试策论,朱由校已经向孙承宗他们讲了所想,至于怎样定考题,那便由他们商榷明确。
“何事?”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天启朝的北直隶首次乡试很复杂,好在这届乡试副考官,一个是顺天府尹,一个是协理京营戎政,使得一些事情处理很及时,不至于说舆情被持续发酵。
大明是需要下猛药,但也要分清楚时候,不能搞一刀切这种事。
什么?!
单单是国子监所辖应试监生,不必千里迢迢赶回原籍参加乡试,可直接参加北直隶的乡试,这就惹来不少舆情涟漪,更别说在这之中,还有一些揣着小心思,背地里煽动舆情的群体了。
嗯?
朱由校听到此言,心底难免嘀咕起来,在最近这段时间内,山东巡抚袁可立很少向京呈递密奏了,即便是有呈递吧,也多是涉及登莱两镇的事,如登莱水师筹建情况,如登莱沿海造船业诸事,至于别的,袁可立基本都没有提过。
看起来刘鸿训搞成了。
“北直隶的乡试圆满结束,各地乡试多数也已结束。”
千万别是我了。
可以预见性的,待到天启二年的会试召开,必将是群英相争的精彩对决!
朱由校就是要叫天启二年的会试与殿试,变成含金量最高的一届,甚至最终录取的进士规模,也将会是最多的一届!
没办法。
可朱由校却很熟悉袁可立的秉性,恰恰是这样,使得朱由校觉得其在山东定有事情在做,之所以没有呈递密奏言明吧,恐时机还不够成熟吧。
不过相较于孙承宗的惊诧,朱由校却表现得很平常,因为这件事情是他一手推动的,毕竟天津十三行想对外展开海贸,需要朝鲜这个市场,毕竟相较于南洋诸国,朝鲜距离大明更近一些。
当初让在京勋贵持银购股,以此在天津筹建起十三行,就要确保所属利益才行,眼下往返辽东的贸易,正在逐步的增加之中,不过仅靠辽东一地还不够,尽快打通朝鲜这处海贸渠道很重要。
按着朱由校的整体设想,等到大明与朝鲜的海贸往来促成,这期间活跃在南洋诸国的欧罗巴各国海上势力,也该悉数知晓天津开海之事,甚至会有一批吃螃蟹的人赶来,如此大明开海的态势就能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