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曦出月子那日,女儿的名字萧沐宸翻遍了书籍终于定了下来,叫做知意。
萧知意。
皇家郡主要上玉碟,皇帝接到了萧沐宸的折子,看到这个名字嘴角抽了抽,实在是不知道说什么好。
知意,知意,可真是粗浅得很,他那点心思恨不能昭告天下!
没出息!
皇帝本来还在养病,被这个逆子给气得生龙活虎地去淑妃那里发了一通火。
“他也不怕丢脸!”皇帝黑着脸怒道,“给女儿取这么个名字,经过人家孩子同意了吗?”
淑妃:……
当初你选我进宫,经我同意了吗?
你们皇家父子一个德行,骂谁呢?
谁的种像谁,抱怨什么?
她这么多年在后宫这个泥潭里挣扎,都没埋怨他呢。
淑妃心里吐槽不已,嘴上还得为惹祸的儿子说情,“皇上骂得对,我看他是一点脸面也不要了。自己稀罕媳妇就算了,还把自己闺女带上了。这事儿不能让他得逞!”
皇帝看着淑妃如此生气,与他同一阵线,心口那点火气也就消散了些,“朕也不是对端王妃有不满,就是觉得不能这么纵着。”
“是啊,臣妾也是发愁。也就是明曦这孩子自幼跟着她养父行商,走南闯北的性子历练的坚毅,这要但凡换一个人,还不得尾巴翘上天,不知道会做出什么恃宠生娇的祸事来。”淑妃一脸愁容地开口。
皇帝听着淑妃这样说,仔细想了想,段明曦自从嫁给老四后,确实不像在闺中时做事那么招摇,而且还拿出那么多银子……
一想起银子,皇帝有点心虚。
老四家的毫无怨言,当初他不好封赏段明曦,把恩赏给了伯府,但是也只是升了一级官职罢了。
这赏赐着实算不上丰厚,但是不管是老四还是老四媳妇从没有抱怨过,便是伯府的人也从无怨言。
又想起上次亓坪府一案倒霉的段愉,这倒霉蛋,接连两次被人算计,能这么糊涂做官的也就是他了。
一点也不长记性。
还有做了给事中的段宁,虽是庶出却才华出众,而且骨头特别硬,官职不高,但是却十分敢说敢做,上任短短数月,不知得罪多少人,户部上下官员都要让他得罪遍了。
不过,也正因为他行事坦荡,敢说敢言,户部才能清理得干干净净的,刘楚先能平平稳稳地告老致仕,保留一世清名,也有他几分功劳。
刘楚先为他效忠几十年,若是临老都不能保全,他如何心安。亓坪府一案来得又急又快,皇帝当时气晕了头,一开始没顾上刘楚先。
如今回想起来,段宁虽然年轻气盛,但是做事却急中有稳,心思又正,是个难得的好苗子。
段家老二在尚膳监做得也不错,他新送上来的膳食单子,有好几道菜色都十分合他的胃口,最近饭量都添了些。
还有在御马监养马的段家老三,听说他上任后,养的马膘肥体壮,而且配的马种也好,生出来的小马崽速度快,耐力高,若是长途奔袭效果奇佳。
这么一想,皇帝没忍住对着淑妃说道:“定远伯府这两年倒是蒸蒸日上,以前怎么没发现他们府上的人倒是有点奇才。”
虽然官做得不高,但是个个能务实,肯做事,还不争功。
难得。
淑妃心想当然是她儿媳妇的功劳,也不看看她儿媳妇没回来前,伯府是个什么烂摊子,全靠着老伯爷那点仅剩的脸面撑着。
但是这话淑妃是不能说的,她看着皇帝轻笑一声,“千里马也得有伯乐赏识,伯府的人便是有些才华,若不是皇上破格任用,岂能有今日的前程?”
皇帝觉得淑妃这话说得甚合他心,当初他确实把段明曦的功劳分给了伯府的人,才有了今日嘛。
这么一想,皇帝又觉得段明曦确实吃了不少亏,看着淑妃说道:“老四家这个女儿不能委屈了,我看名字老四这个倔脾气是不会改的。”
淑妃心想她儿子这头倔驴,宁肯罚跪也不会改,不仅她知道,皇帝也是深有体会。
她满面愁容地看着皇帝,“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认准的事情十头驴也拉不回来,臣妾代他给皇上请罪。”
皇帝把淑妃扶起来,“与你何干?不能委屈了朕的孙女,赐封昭华郡主,你看如何?”
昭华?
淑妃眉心一跳。
昭,光明照耀。
这个封号会不会太耀眼了些?
但是不要是傻瓜。
淑妃立刻上前谢恩,“臣妾叩谢皇恩,有您这封号,这孩子一生必然平安顺遂,事事如意。”
皇帝也觉得极好,以后人人都会称这孩子昭华郡主,谁还知道她闺名叫什么。
儿子不要脸,做老子的还得给他补上,想想就气!
这哪是生过了个儿子,倒像是给自己生了个……
皇帝及时打住了自己的想法,脸不由又是一黑。
淑妃瞧着皇帝面色变幻不定,眼睛微微一转,立刻说道:“皇上,皇长孙女的封号想来您也有了定夺,皇长孙的名讳不知定下没有?”
皇帝:……
对上淑妃殷殷期盼的目光,皇帝很是心虚,也不是他疏忽,东宫与豫王府也没上折子请封不是?
怎么会是他疏忽?
说起来,还是淑妃最周到。
皇帝一本正经地看着淑妃说道:“朕自然是想好了,回头旨意一并下达。”
皇帝回了崇政殿打补丁,很快三道册封旨意抵达各府。
太子妃所生皇长孙女封瑞安郡主,皇长孙赐名萧嵘,端王之女封昭华郡主。
几道旨意一出,瞬间引起京城上下的注意。
萧嵘也就罢了,豫王已经绝了继承大统的路子,皇上赐这个名字,很有可能是希望这个孙子好好读书,多添几分才华傍身。
但是瑞安跟昭华两个封号,私下里不少人捉摸不透皇上到底是什么意思。
瑞字自然是极好的,但是跟昭字比起来,似乎也不占什么优势。
帝王心海底针。
不过,到了第二天,端王因差事不力被皇帝骂了个狗血淋头,还在崇政殿外罚站半个时辰,这些非议也就慢慢地散了。
萧知意。
皇家郡主要上玉碟,皇帝接到了萧沐宸的折子,看到这个名字嘴角抽了抽,实在是不知道说什么好。
知意,知意,可真是粗浅得很,他那点心思恨不能昭告天下!
没出息!
皇帝本来还在养病,被这个逆子给气得生龙活虎地去淑妃那里发了一通火。
“他也不怕丢脸!”皇帝黑着脸怒道,“给女儿取这么个名字,经过人家孩子同意了吗?”
淑妃:……
当初你选我进宫,经我同意了吗?
你们皇家父子一个德行,骂谁呢?
谁的种像谁,抱怨什么?
她这么多年在后宫这个泥潭里挣扎,都没埋怨他呢。
淑妃心里吐槽不已,嘴上还得为惹祸的儿子说情,“皇上骂得对,我看他是一点脸面也不要了。自己稀罕媳妇就算了,还把自己闺女带上了。这事儿不能让他得逞!”
皇帝看着淑妃如此生气,与他同一阵线,心口那点火气也就消散了些,“朕也不是对端王妃有不满,就是觉得不能这么纵着。”
“是啊,臣妾也是发愁。也就是明曦这孩子自幼跟着她养父行商,走南闯北的性子历练的坚毅,这要但凡换一个人,还不得尾巴翘上天,不知道会做出什么恃宠生娇的祸事来。”淑妃一脸愁容地开口。
皇帝听着淑妃这样说,仔细想了想,段明曦自从嫁给老四后,确实不像在闺中时做事那么招摇,而且还拿出那么多银子……
一想起银子,皇帝有点心虚。
老四家的毫无怨言,当初他不好封赏段明曦,把恩赏给了伯府,但是也只是升了一级官职罢了。
这赏赐着实算不上丰厚,但是不管是老四还是老四媳妇从没有抱怨过,便是伯府的人也从无怨言。
又想起上次亓坪府一案倒霉的段愉,这倒霉蛋,接连两次被人算计,能这么糊涂做官的也就是他了。
一点也不长记性。
还有做了给事中的段宁,虽是庶出却才华出众,而且骨头特别硬,官职不高,但是却十分敢说敢做,上任短短数月,不知得罪多少人,户部上下官员都要让他得罪遍了。
不过,也正因为他行事坦荡,敢说敢言,户部才能清理得干干净净的,刘楚先能平平稳稳地告老致仕,保留一世清名,也有他几分功劳。
刘楚先为他效忠几十年,若是临老都不能保全,他如何心安。亓坪府一案来得又急又快,皇帝当时气晕了头,一开始没顾上刘楚先。
如今回想起来,段宁虽然年轻气盛,但是做事却急中有稳,心思又正,是个难得的好苗子。
段家老二在尚膳监做得也不错,他新送上来的膳食单子,有好几道菜色都十分合他的胃口,最近饭量都添了些。
还有在御马监养马的段家老三,听说他上任后,养的马膘肥体壮,而且配的马种也好,生出来的小马崽速度快,耐力高,若是长途奔袭效果奇佳。
这么一想,皇帝没忍住对着淑妃说道:“定远伯府这两年倒是蒸蒸日上,以前怎么没发现他们府上的人倒是有点奇才。”
虽然官做得不高,但是个个能务实,肯做事,还不争功。
难得。
淑妃心想当然是她儿媳妇的功劳,也不看看她儿媳妇没回来前,伯府是个什么烂摊子,全靠着老伯爷那点仅剩的脸面撑着。
但是这话淑妃是不能说的,她看着皇帝轻笑一声,“千里马也得有伯乐赏识,伯府的人便是有些才华,若不是皇上破格任用,岂能有今日的前程?”
皇帝觉得淑妃这话说得甚合他心,当初他确实把段明曦的功劳分给了伯府的人,才有了今日嘛。
这么一想,皇帝又觉得段明曦确实吃了不少亏,看着淑妃说道:“老四家这个女儿不能委屈了,我看名字老四这个倔脾气是不会改的。”
淑妃心想她儿子这头倔驴,宁肯罚跪也不会改,不仅她知道,皇帝也是深有体会。
她满面愁容地看着皇帝,“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认准的事情十头驴也拉不回来,臣妾代他给皇上请罪。”
皇帝把淑妃扶起来,“与你何干?不能委屈了朕的孙女,赐封昭华郡主,你看如何?”
昭华?
淑妃眉心一跳。
昭,光明照耀。
这个封号会不会太耀眼了些?
但是不要是傻瓜。
淑妃立刻上前谢恩,“臣妾叩谢皇恩,有您这封号,这孩子一生必然平安顺遂,事事如意。”
皇帝也觉得极好,以后人人都会称这孩子昭华郡主,谁还知道她闺名叫什么。
儿子不要脸,做老子的还得给他补上,想想就气!
这哪是生过了个儿子,倒像是给自己生了个……
皇帝及时打住了自己的想法,脸不由又是一黑。
淑妃瞧着皇帝面色变幻不定,眼睛微微一转,立刻说道:“皇上,皇长孙女的封号想来您也有了定夺,皇长孙的名讳不知定下没有?”
皇帝:……
对上淑妃殷殷期盼的目光,皇帝很是心虚,也不是他疏忽,东宫与豫王府也没上折子请封不是?
怎么会是他疏忽?
说起来,还是淑妃最周到。
皇帝一本正经地看着淑妃说道:“朕自然是想好了,回头旨意一并下达。”
皇帝回了崇政殿打补丁,很快三道册封旨意抵达各府。
太子妃所生皇长孙女封瑞安郡主,皇长孙赐名萧嵘,端王之女封昭华郡主。
几道旨意一出,瞬间引起京城上下的注意。
萧嵘也就罢了,豫王已经绝了继承大统的路子,皇上赐这个名字,很有可能是希望这个孙子好好读书,多添几分才华傍身。
但是瑞安跟昭华两个封号,私下里不少人捉摸不透皇上到底是什么意思。
瑞字自然是极好的,但是跟昭字比起来,似乎也不占什么优势。
帝王心海底针。
不过,到了第二天,端王因差事不力被皇帝骂了个狗血淋头,还在崇政殿外罚站半个时辰,这些非议也就慢慢地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