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苏白并非空口白话的说出一些奇思妙想,而是早就深刻的思考了这个问题,不知道在脑海中辩证了多少次。
也就是此次科举时间长达三天,正好给了苏白机会,让他能够毫不保留的将自己所有的观点尽数写下。
在看完了苏白提出的废法而服私这一观点后,梁国皇帝瞬间眼前一亮。
梁国皇帝并非那庸碌之君,既饱读诗书又能上阵杀敌,他早就感觉到了梁国存在着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
但奈何身在局中,外加朝廷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党羽关系分其心力,他并没有那么多精力去思考这个问题,也没有时间能够梳理清晰。
苏白的观点帮他吹散了眼前的迷糊,让他看清了梁国这尊庞然大物的症结所在!
有症结,那么自然就要有去症之法!
苏白尖锐的指出,导致王朝贫弱,废法服私的三大蛀虫。
其一,趋炎附势的奸臣!
所有的奸臣其实想法都很简单,就是想要顺从皇帝都心意,得到皇帝的宠爱,从而获得权力。
因此皇帝喜欢什么,奸臣就跟着吹捧什么,皇帝做什么,奸臣就赞美什么,皇帝不喜欢的,奸臣立刻就会网罗罪状,给人上纲上线。
他们甚至能为了讨好皇帝放弃自身的利益,哪怕是处死自己的党羽,只为讨得皇帝欢心。
放弃国家的利益,为了皇帝的某个喜好而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放弃百姓的利益,眼中完全没有百姓,做事也从来不以百姓的角度出发。
这么做竟是只为了讨好一个人,满足一个人的利益。
那么皇帝会看不出来吗?
能看出来,但却不会有所作为。
因为人性大抵都是如此,哪里有人会喜欢别人反驳自己的观点?
而奸臣恰恰就是擅长揣摩皇帝的想法。
凡事都顺着皇帝说,坚定的站在皇帝这一边。
时间长了皇帝自然就会被蒙蔽,在一声声皇上圣明中迷失自我...
在获得宠幸后,奸臣就能凭借着宠幸大大提高自己在朝堂中的地位。
其他官员自然也会对其多有忌惮,再施展一些手段将更多的官员拉拢到自己的党派,用不了多久就能在朝堂上形成一股巨大的声音,就算是皇帝也无法忽视。
这时候如果皇帝再不使用方法驾驭这些奸臣,以为奸臣还是过去那个奸臣,那么奸臣就有可能把控朝堂!
......
其二,高谈阔论的读书人!
某些读书人的言论根本就不从现实出发,只会引经据典说一些空泛的大道理,从而沾沾自喜的得出一个结论,看待问题只看表面,不懂得剖析问题深层次的东西,说的话就仿佛无根的浮萍。
可实际上这些大道理却根本不能解决出现的问题,若是轻易相信反而会使国家面临危险。
他们愚蠢透顶又顽固至极,他们固守己见又不能接受新鲜事物。
只会在既定的框架里做学问,从来也没想过走出这个框架,也不敢去想。
甚至于有些人还会攻击那些提出新奇观点的读书人,认为其是大逆不道,愚蠢的认为圣贤书中的道理万世不变,后人必定不如上千年的圣贤。
又愚蠢的认为圣贤上千年前的观点仍然能适应当今的国家,能解决当前国家面临的困境。
殊不知,圣贤也有局限性,局限于当时所处的时代!
特殊之时就要行特殊之法,既然梁国与武国久战不下,那么就必然要严峻法令。
设定新的法,一个适合现在梁国的法,而不是适合过去某个时间节点的法!
其三,倡导仁爱的儒生!
黄粱中虽然并未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但却也有了一些萌芽,其中的仁爱思想已经颇具规模,被不少读书人奉若至宝。
有一些仁爱派的儒生经常会满口的仁义道德,也正是因此他们这一派一直被不少读书人所诟病,但他们却不敢说,只因为这些人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
若是一不小心说漏了嘴,说不定就会因此给自己招惹上麻烦,被仁爱派的读书人口诛笔伐。
仁爱派始终认为,皇帝不应该用自身的权力来压制臣子。
而是应该仁爱臣子,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感化他们,臣子也是如此,应该仁爱百姓,以身作则引导他们,而非用严苛的刑罚来警醒他们。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暴政出现,百姓和睦,天下安居。
苏白对此嗤之以鼻,认为仁爱非但不会对国家有好处,还会加速国家的灭亡。
因为世人所认为的仁义、仁爱就是把财物施舍给贫穷的人,可怜弱者不加以惩罚,弱者犯错可以宽容。
如果真这样做了,那么无功的人就会得到施舍,只因为他贫穷。
如果不对弱者惩罚,那么暴乱就不能停止,弱者也不会心有忌惮。
国家若是形成了这种风气,那么上了战场后又有谁会卖力杀敌?还不如给自己一刀来的赏赐多!
长此以往这么下去,国家内的风气只会越来越差,内乱越来越多。
如果没有马鞭和马鞍,就算是再擅长驾车的人也不能驯服马匹。
如果没有规矩的准则,没有墨线矫正,就算是再擅长绘画的工匠也不能画好方圆。
一味的仁爱没有半点好处,还是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去构建法令与从上至下的体制,用马鞭和马鞍来作为法令和体制的框架,来约束处于框架中的百姓!
追根究底,法里是容不得半点情感在其中的。
更何况是仁爱这种可笑的东西!
......
梁国皇帝缓缓放下手中的厚厚文章,身躯颤抖着站了起来。
竟是极为失态的放声大笑了起来。
笑着笑着,梁国皇帝的眼神竟是逐渐凌厉了起来!
眼神中竟是蕴含着滔天的杀意!
当日。
苏白在几千护卫的护送下入宫面圣。
没人知道大殿中发生了什么,只知道大殿中三人不眠不休,彻夜长谈。
所有人都以为苏白的文章惹怒了梁国皇帝,有不少人替那位大儒感到可惜,竟是被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小小读书人所牵连。
次日。
令所有人震惊的是。
梁国最隐秘的暗卫军竟是破天荒的出动,一夜之间血洗皇都!
也就是此次科举时间长达三天,正好给了苏白机会,让他能够毫不保留的将自己所有的观点尽数写下。
在看完了苏白提出的废法而服私这一观点后,梁国皇帝瞬间眼前一亮。
梁国皇帝并非那庸碌之君,既饱读诗书又能上阵杀敌,他早就感觉到了梁国存在着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
但奈何身在局中,外加朝廷中各种错综复杂的党羽关系分其心力,他并没有那么多精力去思考这个问题,也没有时间能够梳理清晰。
苏白的观点帮他吹散了眼前的迷糊,让他看清了梁国这尊庞然大物的症结所在!
有症结,那么自然就要有去症之法!
苏白尖锐的指出,导致王朝贫弱,废法服私的三大蛀虫。
其一,趋炎附势的奸臣!
所有的奸臣其实想法都很简单,就是想要顺从皇帝都心意,得到皇帝的宠爱,从而获得权力。
因此皇帝喜欢什么,奸臣就跟着吹捧什么,皇帝做什么,奸臣就赞美什么,皇帝不喜欢的,奸臣立刻就会网罗罪状,给人上纲上线。
他们甚至能为了讨好皇帝放弃自身的利益,哪怕是处死自己的党羽,只为讨得皇帝欢心。
放弃国家的利益,为了皇帝的某个喜好而兴师动众,劳民伤财。
放弃百姓的利益,眼中完全没有百姓,做事也从来不以百姓的角度出发。
这么做竟是只为了讨好一个人,满足一个人的利益。
那么皇帝会看不出来吗?
能看出来,但却不会有所作为。
因为人性大抵都是如此,哪里有人会喜欢别人反驳自己的观点?
而奸臣恰恰就是擅长揣摩皇帝的想法。
凡事都顺着皇帝说,坚定的站在皇帝这一边。
时间长了皇帝自然就会被蒙蔽,在一声声皇上圣明中迷失自我...
在获得宠幸后,奸臣就能凭借着宠幸大大提高自己在朝堂中的地位。
其他官员自然也会对其多有忌惮,再施展一些手段将更多的官员拉拢到自己的党派,用不了多久就能在朝堂上形成一股巨大的声音,就算是皇帝也无法忽视。
这时候如果皇帝再不使用方法驾驭这些奸臣,以为奸臣还是过去那个奸臣,那么奸臣就有可能把控朝堂!
......
其二,高谈阔论的读书人!
某些读书人的言论根本就不从现实出发,只会引经据典说一些空泛的大道理,从而沾沾自喜的得出一个结论,看待问题只看表面,不懂得剖析问题深层次的东西,说的话就仿佛无根的浮萍。
可实际上这些大道理却根本不能解决出现的问题,若是轻易相信反而会使国家面临危险。
他们愚蠢透顶又顽固至极,他们固守己见又不能接受新鲜事物。
只会在既定的框架里做学问,从来也没想过走出这个框架,也不敢去想。
甚至于有些人还会攻击那些提出新奇观点的读书人,认为其是大逆不道,愚蠢的认为圣贤书中的道理万世不变,后人必定不如上千年的圣贤。
又愚蠢的认为圣贤上千年前的观点仍然能适应当今的国家,能解决当前国家面临的困境。
殊不知,圣贤也有局限性,局限于当时所处的时代!
特殊之时就要行特殊之法,既然梁国与武国久战不下,那么就必然要严峻法令。
设定新的法,一个适合现在梁国的法,而不是适合过去某个时间节点的法!
其三,倡导仁爱的儒生!
黄粱中虽然并未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但却也有了一些萌芽,其中的仁爱思想已经颇具规模,被不少读书人奉若至宝。
有一些仁爱派的儒生经常会满口的仁义道德,也正是因此他们这一派一直被不少读书人所诟病,但他们却不敢说,只因为这些人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
若是一不小心说漏了嘴,说不定就会因此给自己招惹上麻烦,被仁爱派的读书人口诛笔伐。
仁爱派始终认为,皇帝不应该用自身的权力来压制臣子。
而是应该仁爱臣子,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感化他们,臣子也是如此,应该仁爱百姓,以身作则引导他们,而非用严苛的刑罚来警醒他们。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暴政出现,百姓和睦,天下安居。
苏白对此嗤之以鼻,认为仁爱非但不会对国家有好处,还会加速国家的灭亡。
因为世人所认为的仁义、仁爱就是把财物施舍给贫穷的人,可怜弱者不加以惩罚,弱者犯错可以宽容。
如果真这样做了,那么无功的人就会得到施舍,只因为他贫穷。
如果不对弱者惩罚,那么暴乱就不能停止,弱者也不会心有忌惮。
国家若是形成了这种风气,那么上了战场后又有谁会卖力杀敌?还不如给自己一刀来的赏赐多!
长此以往这么下去,国家内的风气只会越来越差,内乱越来越多。
如果没有马鞭和马鞍,就算是再擅长驾车的人也不能驯服马匹。
如果没有规矩的准则,没有墨线矫正,就算是再擅长绘画的工匠也不能画好方圆。
一味的仁爱没有半点好处,还是要根据实际的情况去构建法令与从上至下的体制,用马鞭和马鞍来作为法令和体制的框架,来约束处于框架中的百姓!
追根究底,法里是容不得半点情感在其中的。
更何况是仁爱这种可笑的东西!
......
梁国皇帝缓缓放下手中的厚厚文章,身躯颤抖着站了起来。
竟是极为失态的放声大笑了起来。
笑着笑着,梁国皇帝的眼神竟是逐渐凌厉了起来!
眼神中竟是蕴含着滔天的杀意!
当日。
苏白在几千护卫的护送下入宫面圣。
没人知道大殿中发生了什么,只知道大殿中三人不眠不休,彻夜长谈。
所有人都以为苏白的文章惹怒了梁国皇帝,有不少人替那位大儒感到可惜,竟是被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小小读书人所牵连。
次日。
令所有人震惊的是。
梁国最隐秘的暗卫军竟是破天荒的出动,一夜之间血洗皇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