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渐渐降临,整个营地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就在各级军官紧锣密鼓地准备着今晚的行动时。
接连有士兵回来汇报侦查情况。
“报告!”
“进。”
士兵气喘吁吁的快步走进屋里。
“总长,日军搜捕行动仍然在继续,看样子应该是不会消停了。”
虽然有所预料,但也在情理之中,所以稳妥起见,何大清立刻做出决定“通知各营长,有突发情况,行动有变,让他们立刻过来!”
“是,总长”。
士兵匆忙领命而去。
很快,特战团团长石头,警卫连长大牛,各营营长,李教官等,行色匆匆的,都到齐了。
残破的民房内,何大清靠近窗边,拿出怀表,借着月光,看了一下时间,已经八点了。
转身向身后众人说道“各位,也许是白天的原因,日军依然在城里进行大肆搜捕,所以我们有些策略要做出临时调整。”
“夜间行动和白天同样危险,日军以往在城里实行军事管制以维护其统治秩序。夜间,他们会在街道、重要区域、交通要道等地方设置巡逻队,防止南京军民的反抗活动,同时也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比如在一些主要街道和城门附近,日军会频繁巡逻,以确保他们的统治安全。
除此之外,有着黑夜作为保护色,日军会闯进民宅、难民营等地,寻找妇女进行强奸和凌辱,不管是年轻的少女还是年老的妇女都难以幸免。
搜捕杀害躲起来的幸存民众、搜刮金银财宝和有价值的东西、商户、富户以及政府机构等,拥有大量的财物和物资。日军为了掠夺财富,会不分昼夜地在城中搜刮。夜间相对来说人员活动减少,日军的搜刮行动可能会更加“方便”,他们会闯入民宅、商铺、仓库等地方,抢夺金银财宝、粮食、衣物等各种物资。
可以说夜间的南京就是小鬼子的犯罪天堂,会比白天更加肆无忌惮,黑夜下的肮脏事会比任何时刻都要更加恐怖。
但是现在小鬼子会多留个心眼,会有针对性的搜捕消灭我们。”
把所有注意事项和情况都给众人说清楚之后。
“所以我们要制造混乱,集中我们进入南京后缴获的小鬼子武器弹药,潜入俘虏营,发放武器弹药,既然有些人注定要死,那就要死的轰轰烈烈,死的有价值,而不是被屠杀而死……”
……………………
和大清看向石头说道“石头,你这边立刻去准备准备。”
石头严肃的回答道“好的,总长,我这就去安排。”
简短的临时会议后,众人散去,马上回到各自的营地对先前的部署进行临时调整。
“报告!”
门外一名特战团士兵,低声却清晰的声音传进房内。
“进。”
听到许可士兵连忙走了进来。
“总长,已经准备好了,就在对面的一片废弃民房里。”
何大清听完汇报,微微点了点头“命令,对面废弃民房,戒严。”
“是,总长”。
一众警卫跟着何大清,来到一片废弃的民房。
这里现在拥挤着六百五十多人,都是下关区、鼓楼区救下来的。
在这些民众中,18 岁以下的孩子竟有 330 多人,且女孩占了大多数,男孩则相对较少。
这其中有些孩子是父母家人提前把他们藏了起来,用自己的生命,为孩子留下了一条生路。
而那些女孩,很多像13岁的孟书娟这样,穿着校服,或躲藏在废墟里、或躲藏在管道里,又或是像白天在城门口附近救下的那11名中学女生那样,正被日军追逐,有的甚至正被施暴……在种种情况下救下来的。
剩下的 300 多人里,青壮年男性仅有不到百人。而那剩余的两百多人,大多是从少女到 30 多岁的女性,年纪大的几乎不见踪影。
而这些成年女性中,其中一些,是特战团二营,偷袭劫持了几辆日军卡车,他们被日军挑选后留下,准备拉去日军的军营,可想而知她们后面所要面对的是怎样的处境。
这些民众中,青壮年男性比较少,是因为残暴的日军将他们视为潜在的反抗力量,又或是为了满足其血腥的杀戮欲望,对他们肆意屠杀。那些勇敢的青壮年男性,在试图保护家人、反抗日军暴行之时,也惨遭无情杀害。
至于年纪大的人几乎没有,是由于日军认为老人没有劳动力价值,在他们那所谓的“种族优越论”之下,根本不把老人的生命当回事。
何大清看到,此刻,女孩们大多紧紧依偎在一起,眼神中满是惊恐与不安。她们或许刚刚经历了与家人的生离死别,漂亮的眼眸中还残留着泪水的痕迹。那丝丝泪光,仿佛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男孩们虽然人数较少,但也同样神色紧张,小小的拳头紧握着,试图在这混乱的世界中寻找一丝安全感。
女人们面容疲惫而憔悴。她们有的怀抱着婴儿,轻轻哄着,试图安抚孩子内心的恐惧;有的眼神空洞,似乎还沉浸在战争的噩梦中无法自拔。她们曾经的青春与美丽,在战争的摧残下变得黯淡无光。
那些青壮年男性,不到百人,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坚毅与不屈。尽管身上带着伤,眼神中却透露出对未来的一丝希望,他们知道,自己必须坚强,为了身边仅剩的家人,为了活下去的那一丝曙光。
何大清看着他们深深的叹了口气,说道“大家都看过来,听我说。”
虽然这里人很多,但却甚至安静。
士兵们把这里内外都围住了,而且各营在把他们集中到这里之前,已经告诫过他们,要安静,服从指挥,以免惊动日军。
在何大清话音刚落,所有民众的目光就纷纷投向这边。
“现在这里很危险,时间紧迫,所以我长话短说,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有两个选择,第一,听从我的吩咐,我把你们以死尸的名义偷运出去!待会儿会每人打一针麻药,等你们醒来时,可能已经在离开的轮船上了。
第二,如果不想走的,我也可以把你们送到城内的安全区去,但后面你们是生是死就看你们的造化了”。
没空等他们一一给出答复。
说道“现在愿意的赶紧上前来打麻药,等你们晕过去,士兵会把你们抬上车!”
何大清转头看向身旁的士兵“开始吧,抓紧点时间!”
“是,总长。”
几十名士兵纷纷上前来,药箱里是早已经准备好了一针针麻药。
民众们听说可以离开哪里还需要考虑,大家心里都有杆秤,离开活下来的几率大。
很快,大家纷纷上前排好队,撸起自己的袖子。
打了针的人,被安排在一边坐着,不到一分钟,打过针的人接二连三的就倒下了。
然后被一一抱上板车推走。
此刻民众们没有害怕,也没有恐慌,只是对即将逃出生天的喜悦感到忐忑不安。
因为他们知道,眼前的这支部队是他们逃出去的最后希望。
几十名士兵同时工作,也就不到半个钟就全部打完了。
此刻打过麻药已经彻底昏过去的民众被一车车的拉走。
然后运到另一个戒备更加森严的院子。
通过空间裂缝送到了南方沿海某处偏僻海湾里的轮船上。
与此同时,全团牺牲的39名士兵,12名轻伤员和七名重伤员,也通过空气裂缝一同送到了轮船上。
而轮船上安排的人,也都是被何大清,使用过绝对忠诚可靠战士道具名额的人。
送走了这第一批民众,和轻重伤员,以及牺牲战士的遗体。
何大清重重的呼出了一口气。
做完了这里的事情之后。
何大清开始集结部队…………
…………………………
现在城里的情况,根本不会有人想留下来。
但当滞留在城内的无数民众意识到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这些已经被屠杀的人,滞留在城内的人和前往安全区的民众,主要有几点原因
1. 信息认知与预判偏差:
- 对南京保卫战的乐观预期:南京作为此时国民政府的首都,在很多人心中具有重要的政治和象征意义。部分民众认为政府和军队会全力保卫南京,坚信南京能够守住,所以没有急于离开。例如一些长期生活在南京的市民,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归属感,他们难以想象南京会如此轻易地被日军攻陷。
- 对日军残暴程度认识不足:尽管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已经犯下了诸多暴行,但对于很多南京民众来说,他们没有亲身经历过日军的残酷手段,对战争的残酷性和日军的野蛮行为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一些人可能认为即使日军占领南京,也会按照国际惯例对待平民,不会进行大规模的屠杀和迫害,所以没有意识到离开的紧迫性。
2. 交通及运输条件限制:
- 船只短缺:南京位于长江南岸,水路是重要的交通方式。然而,在战争局势紧张的情况下,大量的船只被军队征用或者被提前转移,导致民用船只数量严重不足。例如,此时南京卫戍司令部为了防止部队私自过江撤退,将下关至浦口的两艘渡轮撤往武汉,这使得普通民众难以通过水路逃离。
- 陆路交通堵塞:随着战争的临近,大量的军队、难民和物资都在向南京周边地区转移,导致陆路交通严重堵塞。道路被车辆、行人等挤得水泄不通,交通秩序混乱,这使得人们想要通过陆路逃离变得非常困难。而且日军在周边地区也设置了重重关卡,对过往的人员进行严格检查和控制,增加了民众逃离的难度。
3. 经济和生活因素制约:
- 财产和家业的牵绊:对于很多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的房屋、土地、财产等都在南京,离开意味着要放弃自己多年来辛苦积攒的家业。一些人不忍心抛弃自己的财产,抱着侥幸心理选择留在南京,希望能够在战争中保住自己的家业。比如一些小商贩、手工业者等,他们的生计依赖于南京的市场和店铺,离开就意味着失去了经济来源。
- 缺乏足够的资金和物资:逃离南京需要一定的资金和物资支持,包括路费、食物、衣物等。但在战争时期,物价飞涨,经济秩序混乱,很多人缺乏足够的资金来购买逃离所需的物资。而且在逃亡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不确定因素,可能会遇到食物短缺、疾病等问题,这使得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民众不敢轻易离开。
4. 政府组织和管理不善:
- 疏散计划不明确:国民政府在南京沦陷前的疏散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组织,没有制定明确的疏散方案和路线,导致民众不知道该往哪里去。一些政府官员在战争面前也表现得惊慌失措,无法有效地组织和指挥民众的疏散工作。
- 宣传和动员不足:政府没有对民众进行充分的宣传和动员,让民众了解战争的严峻形势和逃离的必要性。很多民众对战争的信息了解不及时、不全面,没有意识到危险的临近,因此没有及时采取行动。
接连有士兵回来汇报侦查情况。
“报告!”
“进。”
士兵气喘吁吁的快步走进屋里。
“总长,日军搜捕行动仍然在继续,看样子应该是不会消停了。”
虽然有所预料,但也在情理之中,所以稳妥起见,何大清立刻做出决定“通知各营长,有突发情况,行动有变,让他们立刻过来!”
“是,总长”。
士兵匆忙领命而去。
很快,特战团团长石头,警卫连长大牛,各营营长,李教官等,行色匆匆的,都到齐了。
残破的民房内,何大清靠近窗边,拿出怀表,借着月光,看了一下时间,已经八点了。
转身向身后众人说道“各位,也许是白天的原因,日军依然在城里进行大肆搜捕,所以我们有些策略要做出临时调整。”
“夜间行动和白天同样危险,日军以往在城里实行军事管制以维护其统治秩序。夜间,他们会在街道、重要区域、交通要道等地方设置巡逻队,防止南京军民的反抗活动,同时也对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比如在一些主要街道和城门附近,日军会频繁巡逻,以确保他们的统治安全。
除此之外,有着黑夜作为保护色,日军会闯进民宅、难民营等地,寻找妇女进行强奸和凌辱,不管是年轻的少女还是年老的妇女都难以幸免。
搜捕杀害躲起来的幸存民众、搜刮金银财宝和有价值的东西、商户、富户以及政府机构等,拥有大量的财物和物资。日军为了掠夺财富,会不分昼夜地在城中搜刮。夜间相对来说人员活动减少,日军的搜刮行动可能会更加“方便”,他们会闯入民宅、商铺、仓库等地方,抢夺金银财宝、粮食、衣物等各种物资。
可以说夜间的南京就是小鬼子的犯罪天堂,会比白天更加肆无忌惮,黑夜下的肮脏事会比任何时刻都要更加恐怖。
但是现在小鬼子会多留个心眼,会有针对性的搜捕消灭我们。”
把所有注意事项和情况都给众人说清楚之后。
“所以我们要制造混乱,集中我们进入南京后缴获的小鬼子武器弹药,潜入俘虏营,发放武器弹药,既然有些人注定要死,那就要死的轰轰烈烈,死的有价值,而不是被屠杀而死……”
……………………
和大清看向石头说道“石头,你这边立刻去准备准备。”
石头严肃的回答道“好的,总长,我这就去安排。”
简短的临时会议后,众人散去,马上回到各自的营地对先前的部署进行临时调整。
“报告!”
门外一名特战团士兵,低声却清晰的声音传进房内。
“进。”
听到许可士兵连忙走了进来。
“总长,已经准备好了,就在对面的一片废弃民房里。”
何大清听完汇报,微微点了点头“命令,对面废弃民房,戒严。”
“是,总长”。
一众警卫跟着何大清,来到一片废弃的民房。
这里现在拥挤着六百五十多人,都是下关区、鼓楼区救下来的。
在这些民众中,18 岁以下的孩子竟有 330 多人,且女孩占了大多数,男孩则相对较少。
这其中有些孩子是父母家人提前把他们藏了起来,用自己的生命,为孩子留下了一条生路。
而那些女孩,很多像13岁的孟书娟这样,穿着校服,或躲藏在废墟里、或躲藏在管道里,又或是像白天在城门口附近救下的那11名中学女生那样,正被日军追逐,有的甚至正被施暴……在种种情况下救下来的。
剩下的 300 多人里,青壮年男性仅有不到百人。而那剩余的两百多人,大多是从少女到 30 多岁的女性,年纪大的几乎不见踪影。
而这些成年女性中,其中一些,是特战团二营,偷袭劫持了几辆日军卡车,他们被日军挑选后留下,准备拉去日军的军营,可想而知她们后面所要面对的是怎样的处境。
这些民众中,青壮年男性比较少,是因为残暴的日军将他们视为潜在的反抗力量,又或是为了满足其血腥的杀戮欲望,对他们肆意屠杀。那些勇敢的青壮年男性,在试图保护家人、反抗日军暴行之时,也惨遭无情杀害。
至于年纪大的人几乎没有,是由于日军认为老人没有劳动力价值,在他们那所谓的“种族优越论”之下,根本不把老人的生命当回事。
何大清看到,此刻,女孩们大多紧紧依偎在一起,眼神中满是惊恐与不安。她们或许刚刚经历了与家人的生离死别,漂亮的眼眸中还残留着泪水的痕迹。那丝丝泪光,仿佛在诉说着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男孩们虽然人数较少,但也同样神色紧张,小小的拳头紧握着,试图在这混乱的世界中寻找一丝安全感。
女人们面容疲惫而憔悴。她们有的怀抱着婴儿,轻轻哄着,试图安抚孩子内心的恐惧;有的眼神空洞,似乎还沉浸在战争的噩梦中无法自拔。她们曾经的青春与美丽,在战争的摧残下变得黯淡无光。
那些青壮年男性,不到百人,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坚毅与不屈。尽管身上带着伤,眼神中却透露出对未来的一丝希望,他们知道,自己必须坚强,为了身边仅剩的家人,为了活下去的那一丝曙光。
何大清看着他们深深的叹了口气,说道“大家都看过来,听我说。”
虽然这里人很多,但却甚至安静。
士兵们把这里内外都围住了,而且各营在把他们集中到这里之前,已经告诫过他们,要安静,服从指挥,以免惊动日军。
在何大清话音刚落,所有民众的目光就纷纷投向这边。
“现在这里很危险,时间紧迫,所以我长话短说,现在摆在大家面前的有两个选择,第一,听从我的吩咐,我把你们以死尸的名义偷运出去!待会儿会每人打一针麻药,等你们醒来时,可能已经在离开的轮船上了。
第二,如果不想走的,我也可以把你们送到城内的安全区去,但后面你们是生是死就看你们的造化了”。
没空等他们一一给出答复。
说道“现在愿意的赶紧上前来打麻药,等你们晕过去,士兵会把你们抬上车!”
何大清转头看向身旁的士兵“开始吧,抓紧点时间!”
“是,总长。”
几十名士兵纷纷上前来,药箱里是早已经准备好了一针针麻药。
民众们听说可以离开哪里还需要考虑,大家心里都有杆秤,离开活下来的几率大。
很快,大家纷纷上前排好队,撸起自己的袖子。
打了针的人,被安排在一边坐着,不到一分钟,打过针的人接二连三的就倒下了。
然后被一一抱上板车推走。
此刻民众们没有害怕,也没有恐慌,只是对即将逃出生天的喜悦感到忐忑不安。
因为他们知道,眼前的这支部队是他们逃出去的最后希望。
几十名士兵同时工作,也就不到半个钟就全部打完了。
此刻打过麻药已经彻底昏过去的民众被一车车的拉走。
然后运到另一个戒备更加森严的院子。
通过空间裂缝送到了南方沿海某处偏僻海湾里的轮船上。
与此同时,全团牺牲的39名士兵,12名轻伤员和七名重伤员,也通过空气裂缝一同送到了轮船上。
而轮船上安排的人,也都是被何大清,使用过绝对忠诚可靠战士道具名额的人。
送走了这第一批民众,和轻重伤员,以及牺牲战士的遗体。
何大清重重的呼出了一口气。
做完了这里的事情之后。
何大清开始集结部队…………
…………………………
现在城里的情况,根本不会有人想留下来。
但当滞留在城内的无数民众意识到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
这些已经被屠杀的人,滞留在城内的人和前往安全区的民众,主要有几点原因
1. 信息认知与预判偏差:
- 对南京保卫战的乐观预期:南京作为此时国民政府的首都,在很多人心中具有重要的政治和象征意义。部分民众认为政府和军队会全力保卫南京,坚信南京能够守住,所以没有急于离开。例如一些长期生活在南京的市民,对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归属感,他们难以想象南京会如此轻易地被日军攻陷。
- 对日军残暴程度认识不足:尽管日军在侵华战争中已经犯下了诸多暴行,但对于很多南京民众来说,他们没有亲身经历过日军的残酷手段,对战争的残酷性和日军的野蛮行为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一些人可能认为即使日军占领南京,也会按照国际惯例对待平民,不会进行大规模的屠杀和迫害,所以没有意识到离开的紧迫性。
2. 交通及运输条件限制:
- 船只短缺:南京位于长江南岸,水路是重要的交通方式。然而,在战争局势紧张的情况下,大量的船只被军队征用或者被提前转移,导致民用船只数量严重不足。例如,此时南京卫戍司令部为了防止部队私自过江撤退,将下关至浦口的两艘渡轮撤往武汉,这使得普通民众难以通过水路逃离。
- 陆路交通堵塞:随着战争的临近,大量的军队、难民和物资都在向南京周边地区转移,导致陆路交通严重堵塞。道路被车辆、行人等挤得水泄不通,交通秩序混乱,这使得人们想要通过陆路逃离变得非常困难。而且日军在周边地区也设置了重重关卡,对过往的人员进行严格检查和控制,增加了民众逃离的难度。
3. 经济和生活因素制约:
- 财产和家业的牵绊:对于很多普通百姓来说,他们的房屋、土地、财产等都在南京,离开意味着要放弃自己多年来辛苦积攒的家业。一些人不忍心抛弃自己的财产,抱着侥幸心理选择留在南京,希望能够在战争中保住自己的家业。比如一些小商贩、手工业者等,他们的生计依赖于南京的市场和店铺,离开就意味着失去了经济来源。
- 缺乏足够的资金和物资:逃离南京需要一定的资金和物资支持,包括路费、食物、衣物等。但在战争时期,物价飞涨,经济秩序混乱,很多人缺乏足够的资金来购买逃离所需的物资。而且在逃亡过程中,也面临着各种不确定因素,可能会遇到食物短缺、疾病等问题,这使得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民众不敢轻易离开。
4. 政府组织和管理不善:
- 疏散计划不明确:国民政府在南京沦陷前的疏散工作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组织,没有制定明确的疏散方案和路线,导致民众不知道该往哪里去。一些政府官员在战争面前也表现得惊慌失措,无法有效地组织和指挥民众的疏散工作。
- 宣传和动员不足:政府没有对民众进行充分的宣传和动员,让民众了解战争的严峻形势和逃离的必要性。很多民众对战争的信息了解不及时、不全面,没有意识到危险的临近,因此没有及时采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