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报!
杀华林军两千余,俘八千余,首领陈福一、罗光权、胡雪二无一逃脱,华林山乱民至此平定!
这是当之无愧的捷报。
朱厚照看着捷报的内容很是高兴,对李东阳、王廷相等人道:“华林山的乱民已除,靖安的乱民也将独力难支,被王守仁剿灭是迟早之事。”
王廷相、张懋等人连连点头。
众人看过江西舆图,华林、靖安两处乱民距离不过三十余里,彼此呼应,互为犄角,想要消灭其一必须有硬抗两处乱民的准备。
朝廷进剿多年,多次吃亏,最终也没有将其消灭,如今这群人终还是被王守仁给解决,可见王守仁之能非比寻常。
李东阳开口:“既有捷报,何来请罪?”
朱厚照拿起第二份文书,打开看了看,眉头紧锁,看完之后默不作声,将公文交给了李东阳。李东阳看过之后,也忍不住吸了口气,将文书传给张懋等人看,待众人看过之后,也都沉默了。
千户张不欠见皇帝不说话,跪了下来,喊道:“陛下,王巡抚有失职,然其功劳巨大……”
朱厚照抬手打断了张不欠的话,看向王廷相:“兵部可有话说?”
王廷相捏着王守仁的请罪文书,叹道:“陛下,臣以为王巡抚有失职之处,但事出突然,也不能完全怪罪王巡抚,要说,只能说这靖安的胡雷二太狡猾。”
朱厚照凝眸,沉声道:“按察使胡华死了!一句胡雷二太狡猾就能遮过去吗?这王守仁——还是太自大、太自负了吧!”
张懋走出,言道:“自解决华林乱民之后,王守仁选择乘胜之势解决靖安乱民并无错,毕竟两地相距不远,一旦大军撤回南昌诸地,他日再用大军必将是劳师动众。在士气如虹、兵锋正盛的情况下,顺道施压靖安军,迫使其归顺朝廷,这并无问题。”
“只是谁也没想到,胡雷二胆大包天,竟暗留了一支人手在外,趁大军撤退时休整时,骤然杀出。按察使胡华为稳住阵型,拼死作战,最终不敌战死,也算得上为国捐躯。王巡抚没有预料到这变故,军队撤退途中没有留意周围是否有伏兵,确实当担一定过错,然靖安乱民大部已然归顺,并没跟随胡雷二造反,这也算是一功。”
徐光祚同样为王守仁说话:“王巡抚之过,也在情理之中。自靖安乱民迫于压力归顺之后,东乡、姚源洞、华林山、靖安这四处乱民便彻底平定,江西北部已无乱民,撤退时谁也不会预料到还有乱民敢袭击大军……”
周围都没乱民了,又是大胜回军,还是距离南昌已经不到二百里路了,谁会想到还有人敢对大军出手,王守仁虽然厉害,屡出奇谋,屡战屡胜,可他毕竟是人,不是神。
朱厚照沉默了。
这个时候的王守仁与历史上在江西的王守仁是同一个人,但时间可不是一个时间,早去了六年。
而恰恰这六年,原本该是王守仁官场历练且完善心学的六年,只是他还没来得及沉淀多久,就被委以重任,破格提拔为了江西巡抚。
事实上,历史中王守仁剿匪虽然回回取胜,但也不是没吃过亏,官军损失也也不是没有,就如这次华林山之战,官军也折损了千余人,这还是截断水源,计谋一个接一个之下的折损数字。
只是,朱厚照必须表现出愤怒,表现出对王守仁过错的不满,这不是惩罚,而是一种另类的保护。
朱厚照发怒,大臣说情,那这事就过去了。
可若是朱厚照不当一回事,大臣见状便会弹劾王守仁,那朱厚照是惩治还是不惩治?不惩治吧,日后再出了这种事也宽恕吗?惩治吧,又有点对不起老王这辛勤付出与功劳……
索性先当恶人,堵住大臣的嘴。
李东阳、杨廷和等人也认为王守仁的问题并不算什么,不就是因为防备不当,吃了亏,折了二百余人,连带着按察使胡华也阵亡了,还伤了七百余,但毕竟王守仁应对得当,很快稳住了局势,大军最终有惊无险地返回了南昌。
除胡雷一千六百余人逃入山中是个隐患之外,华林山、靖安乱民主力基本上都被肃清了,这是真正的大功劳。
朱厚照见众人都如此为王守仁说情,只好缓和了脸色,肃然道:“你们都如此说了,若再抓着这点过错不放便显得朕心胸不狭隘了。这样吧,该给什么赏赐兵部、内阁来定,朕会下旨斥责,令其反思。”
一锤定音,反思便是结果。
李东阳、张懋这时候才反应过来,感情皇帝这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啊。
千户张不欠差点哭了,这一路上就担心朝廷因此将王守仁给撤了职务。
别看过错不大,可只要有官员运作,哪怕是吃饭用错了勺子,出马该骑驴的骑了马,但凡被人盯着一顿弹劾,别管是多大的官,都需要吃不了兜着走。
官场攻讦、弹劾,那看的不是官职高低,看的是人情世故,是立场需要。
王守仁在朝廷中可没什么过硬的关系,万一被人一顿捶,说王守仁撤退时候不关注军情,只顾着修习心学之道,还对一干将官讲学,耽误了事,这才导致胡华之死,或者说王守仁养寇自重,故意放走了胡雷二,是为了保证自己能长期担任巡抚,控制江西,那王守仁很可能就得上书请辞走人。
张不欠不希望王守仁走,江西乱了这么多年,终于看到了和平的希望,若王守仁离开了,谁能收拾这破摊子?
还好。
大臣圣明,皇帝圣明。
朱厚照当即下令设宴,并命人将江西大捷的消息传入民间,与民同庆。
也正是自这个时候起,王守仁指挥若定、鬼谋奇出的名声开始为人所熟知,首次有了大儒将之名。
不过王守仁的名声传开不久,众人便抛之脑后,因为科举考试越来越近了,无数人将目光投向了科举,甚至有民间一些赌坊里竟出现了押注的情况,而赔率最低的,便是杨廷和之子杨慎!
杀华林军两千余,俘八千余,首领陈福一、罗光权、胡雪二无一逃脱,华林山乱民至此平定!
这是当之无愧的捷报。
朱厚照看着捷报的内容很是高兴,对李东阳、王廷相等人道:“华林山的乱民已除,靖安的乱民也将独力难支,被王守仁剿灭是迟早之事。”
王廷相、张懋等人连连点头。
众人看过江西舆图,华林、靖安两处乱民距离不过三十余里,彼此呼应,互为犄角,想要消灭其一必须有硬抗两处乱民的准备。
朝廷进剿多年,多次吃亏,最终也没有将其消灭,如今这群人终还是被王守仁给解决,可见王守仁之能非比寻常。
李东阳开口:“既有捷报,何来请罪?”
朱厚照拿起第二份文书,打开看了看,眉头紧锁,看完之后默不作声,将公文交给了李东阳。李东阳看过之后,也忍不住吸了口气,将文书传给张懋等人看,待众人看过之后,也都沉默了。
千户张不欠见皇帝不说话,跪了下来,喊道:“陛下,王巡抚有失职,然其功劳巨大……”
朱厚照抬手打断了张不欠的话,看向王廷相:“兵部可有话说?”
王廷相捏着王守仁的请罪文书,叹道:“陛下,臣以为王巡抚有失职之处,但事出突然,也不能完全怪罪王巡抚,要说,只能说这靖安的胡雷二太狡猾。”
朱厚照凝眸,沉声道:“按察使胡华死了!一句胡雷二太狡猾就能遮过去吗?这王守仁——还是太自大、太自负了吧!”
张懋走出,言道:“自解决华林乱民之后,王守仁选择乘胜之势解决靖安乱民并无错,毕竟两地相距不远,一旦大军撤回南昌诸地,他日再用大军必将是劳师动众。在士气如虹、兵锋正盛的情况下,顺道施压靖安军,迫使其归顺朝廷,这并无问题。”
“只是谁也没想到,胡雷二胆大包天,竟暗留了一支人手在外,趁大军撤退时休整时,骤然杀出。按察使胡华为稳住阵型,拼死作战,最终不敌战死,也算得上为国捐躯。王巡抚没有预料到这变故,军队撤退途中没有留意周围是否有伏兵,确实当担一定过错,然靖安乱民大部已然归顺,并没跟随胡雷二造反,这也算是一功。”
徐光祚同样为王守仁说话:“王巡抚之过,也在情理之中。自靖安乱民迫于压力归顺之后,东乡、姚源洞、华林山、靖安这四处乱民便彻底平定,江西北部已无乱民,撤退时谁也不会预料到还有乱民敢袭击大军……”
周围都没乱民了,又是大胜回军,还是距离南昌已经不到二百里路了,谁会想到还有人敢对大军出手,王守仁虽然厉害,屡出奇谋,屡战屡胜,可他毕竟是人,不是神。
朱厚照沉默了。
这个时候的王守仁与历史上在江西的王守仁是同一个人,但时间可不是一个时间,早去了六年。
而恰恰这六年,原本该是王守仁官场历练且完善心学的六年,只是他还没来得及沉淀多久,就被委以重任,破格提拔为了江西巡抚。
事实上,历史中王守仁剿匪虽然回回取胜,但也不是没吃过亏,官军损失也也不是没有,就如这次华林山之战,官军也折损了千余人,这还是截断水源,计谋一个接一个之下的折损数字。
只是,朱厚照必须表现出愤怒,表现出对王守仁过错的不满,这不是惩罚,而是一种另类的保护。
朱厚照发怒,大臣说情,那这事就过去了。
可若是朱厚照不当一回事,大臣见状便会弹劾王守仁,那朱厚照是惩治还是不惩治?不惩治吧,日后再出了这种事也宽恕吗?惩治吧,又有点对不起老王这辛勤付出与功劳……
索性先当恶人,堵住大臣的嘴。
李东阳、杨廷和等人也认为王守仁的问题并不算什么,不就是因为防备不当,吃了亏,折了二百余人,连带着按察使胡华也阵亡了,还伤了七百余,但毕竟王守仁应对得当,很快稳住了局势,大军最终有惊无险地返回了南昌。
除胡雷一千六百余人逃入山中是个隐患之外,华林山、靖安乱民主力基本上都被肃清了,这是真正的大功劳。
朱厚照见众人都如此为王守仁说情,只好缓和了脸色,肃然道:“你们都如此说了,若再抓着这点过错不放便显得朕心胸不狭隘了。这样吧,该给什么赏赐兵部、内阁来定,朕会下旨斥责,令其反思。”
一锤定音,反思便是结果。
李东阳、张懋这时候才反应过来,感情皇帝这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啊。
千户张不欠差点哭了,这一路上就担心朝廷因此将王守仁给撤了职务。
别看过错不大,可只要有官员运作,哪怕是吃饭用错了勺子,出马该骑驴的骑了马,但凡被人盯着一顿弹劾,别管是多大的官,都需要吃不了兜着走。
官场攻讦、弹劾,那看的不是官职高低,看的是人情世故,是立场需要。
王守仁在朝廷中可没什么过硬的关系,万一被人一顿捶,说王守仁撤退时候不关注军情,只顾着修习心学之道,还对一干将官讲学,耽误了事,这才导致胡华之死,或者说王守仁养寇自重,故意放走了胡雷二,是为了保证自己能长期担任巡抚,控制江西,那王守仁很可能就得上书请辞走人。
张不欠不希望王守仁走,江西乱了这么多年,终于看到了和平的希望,若王守仁离开了,谁能收拾这破摊子?
还好。
大臣圣明,皇帝圣明。
朱厚照当即下令设宴,并命人将江西大捷的消息传入民间,与民同庆。
也正是自这个时候起,王守仁指挥若定、鬼谋奇出的名声开始为人所熟知,首次有了大儒将之名。
不过王守仁的名声传开不久,众人便抛之脑后,因为科举考试越来越近了,无数人将目光投向了科举,甚至有民间一些赌坊里竟出现了押注的情况,而赔率最低的,便是杨廷和之子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