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指挥使崔元以身体不适请辞,朱厚照没有挽留,当即批准并任命刘璋为锦衣卫指挥使,掌北镇抚司。
内阁。
李东阳端着茶碗,对埋头奏疏中的杨廷和道:“刘璋执掌了北镇抚司,这与贡院外的夜乱有关吧?”
杨廷和抬了下头,又低下去,将毛笔搁下才回道:“京师暗潮涌动,陛下却没有透露半点风声,显然这些事都交给了特勤局、锦衣卫处理。今日一早,吴山、李德入了宫,得了赏赐离开,不知是不是立了功。”
李东阳深沉一笑:“得了赏赐,未必是有功,很可能是安抚。毕竟朝廷很想打造一支厉害的骑兵,这些人,还少不得。只是崔元是个文人,做事有分寸,手段有节制,可那刘璋本身就是锦衣卫出身,知道什么手段可用,什么手段不可用,这诏狱在他手中……”
杨廷和明白李东阳的担忧。
诏狱里面最容易关的人,那就是文官,一旦落刘璋手里,那绝对比落崔元手里凄惨。
但也没办法,锦衣卫是皇帝直管,官员不好插手,也不能干涉。
杨廷和叹了口气,然后拿出了一份文书:“那里的事我们还是不要想了,倒是山东出了一些乱子,这一次,陛下估计要发怒。”
李东阳接过文书看了看,怒从心中起:“玩寇殃民?这些将官竟敢如此胡作非为!”
杨廷和冷着脸:“朝廷鼓励地方卫所杀贼寇,并给厚赏,大部地方卫所为赏、为功而动,地方贼寇一扫而空,治安大好。可偏偏山东青州府的这些将官,竟拿贼寇当勒索大户的理由,不给钱,就不来救,任由贼寇破城杀人!若不是指挥使杨继宗奋勇杀贼,平度、安丘等县估计要沦为人间地狱!”
李东阳哼了声:“这群人,当真该杀啊!”
兵部尚书王廷相走了进来,问道:“谁该杀?”
李东阳、杨廷和看到王廷相走来,便将事说了遍。
王廷相的脸色当即阴沉下来:“朝廷都拿出银钱给赏了,他们还敢这样做,御史所言若为真,那这参议吴江、佥事王锦、狄公唐,都该斩!”
很快,三人一起入了文华殿。
朱厚照看过文书之后,并没有如李东阳等人预料的喊打喊杀,而是皱着眉头没说一句话。
变法!
历史上有许多人干过,比如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齐国邹忌、韩国申不害、秦国商鞅、宋朝王安石等变法。
总体来看,变法总比没变好。
但许多变法无疾而终,面对强大的反扑力量,最终毁于一旦,甚至连自身也沦为了变法的牺牲品。
朱厚照原以为自己是皇帝,变法也好,新政也罢,有正直且能干的大臣,强行推动新政,那大明便会按照新政设定的道路前进,可自己还是忘记了一句话: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再好的新政,再好的政策,朝廷动静再大,文书发的再多,语气再强烈,可底下人不领会,不执行,新政就是笑话。自己还是高估了大明官员、武将的素质,哪怕是给他们涨了俸禄,哪怕是给他们划了红线,可他们依旧渴望更多的利益,疯狂地想要吸百姓的血。
朱厚照抬起头,对一旁的张永说:“将这封文书交给锦衣卫办吧,告诉他们,朕要真相。若文书中所言是真,将其一个不落地带至京师。”
张永领命。
朱厚照没有再关注山东的事,对王廷相道:“兵部商议出对策了吗?”
王廷相呈上一份文书,肃然道:“臣与兵部官员、五军都督府官员商议三次,拟出了一份应对方略。”
朱厚照打开文书仔细看了看,手指不时敲打御案,待看完之后,摇了摇头,言道:“这份方略——软了。”
“软了?”
王廷相有些诧异,这文书可是提出要增兵宣府一万,万全都司两万,嘉峪关等内长城两万。
增五万兵力,设两道防线,阻击小王子的骑兵。
这还软了?
王廷相不安地问道:“陛下,若情报当真属实,能调动并及时驻防宣府、万全都司等地的,只有京军……”
从地方上调兵需要的时间更长,而且需要沿途提供一定的粮食物资,免不了征调徭役,可现如今正是春耕紧要时,很可能会耽误生产。唯有动京军,从京师取粮而动,不需要征调百姓运输粮草,毕竟四百来里路,大军出发的时候各自带点粮,足够支撑到宣府等地了,那里的粮食虽然不太多,但去几万人吃两个月问题并不大。
要增兵只能从京军中出人,那就是告诉朱厚照,抽调太多了,京城也空虚,若增十万兵过去,这京师可就只剩下十几万了,当年于谦守卫北京城时都需要二十几万兵……
朱厚照沉稳地看着王廷相,起身道:“朕说的软了,不是说兵力,而是说作战部署与预期结果。满篇文书,总结下来就八个字:坚壁清野,固守待变。你们想用防守,保城池不失,等待鞑靼疲惫了撤走。可你们忘记了,鞑靼一旦破关,那就等同于鞑靼铁骑踩踏在了大明的疆土之上!任由他来,任由他走,大明的颜面何在?”
王廷相傻眼。
颜面?
和小王子打架,咱们大明什么时候有过颜面,你爹在的时候,这东西早就丢光了啊。
再说了,战争不是颜面的问题,只要坚壁清野的彻底,只要固守宣府等几座城池,小王子折腾不来的,他不可能绕过一座座城直接威胁北京,那样的话,一旦他进攻北京城失利,或没有短时间内攻破城池,那他将陷入大明军队的汪洋之中,必死无疑。
大明实力不如小王子,目前众将官一致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法。
朱厚照背负双手,一股豪迈之气陡然而生:“这一次小王子来,大明不能只做防御部署,还需要将反击、进攻与追击考虑在内!哈流土河的胜利告诉了所有人,鞑靼骑兵不是无法战胜的,鞑靼人也不是杀不死的!既是如此,那就应该拿出一个战略目标,比如——歼灭他两万至三万!”
内阁。
李东阳端着茶碗,对埋头奏疏中的杨廷和道:“刘璋执掌了北镇抚司,这与贡院外的夜乱有关吧?”
杨廷和抬了下头,又低下去,将毛笔搁下才回道:“京师暗潮涌动,陛下却没有透露半点风声,显然这些事都交给了特勤局、锦衣卫处理。今日一早,吴山、李德入了宫,得了赏赐离开,不知是不是立了功。”
李东阳深沉一笑:“得了赏赐,未必是有功,很可能是安抚。毕竟朝廷很想打造一支厉害的骑兵,这些人,还少不得。只是崔元是个文人,做事有分寸,手段有节制,可那刘璋本身就是锦衣卫出身,知道什么手段可用,什么手段不可用,这诏狱在他手中……”
杨廷和明白李东阳的担忧。
诏狱里面最容易关的人,那就是文官,一旦落刘璋手里,那绝对比落崔元手里凄惨。
但也没办法,锦衣卫是皇帝直管,官员不好插手,也不能干涉。
杨廷和叹了口气,然后拿出了一份文书:“那里的事我们还是不要想了,倒是山东出了一些乱子,这一次,陛下估计要发怒。”
李东阳接过文书看了看,怒从心中起:“玩寇殃民?这些将官竟敢如此胡作非为!”
杨廷和冷着脸:“朝廷鼓励地方卫所杀贼寇,并给厚赏,大部地方卫所为赏、为功而动,地方贼寇一扫而空,治安大好。可偏偏山东青州府的这些将官,竟拿贼寇当勒索大户的理由,不给钱,就不来救,任由贼寇破城杀人!若不是指挥使杨继宗奋勇杀贼,平度、安丘等县估计要沦为人间地狱!”
李东阳哼了声:“这群人,当真该杀啊!”
兵部尚书王廷相走了进来,问道:“谁该杀?”
李东阳、杨廷和看到王廷相走来,便将事说了遍。
王廷相的脸色当即阴沉下来:“朝廷都拿出银钱给赏了,他们还敢这样做,御史所言若为真,那这参议吴江、佥事王锦、狄公唐,都该斩!”
很快,三人一起入了文华殿。
朱厚照看过文书之后,并没有如李东阳等人预料的喊打喊杀,而是皱着眉头没说一句话。
变法!
历史上有许多人干过,比如魏国李悝、楚国吴起、齐国邹忌、韩国申不害、秦国商鞅、宋朝王安石等变法。
总体来看,变法总比没变好。
但许多变法无疾而终,面对强大的反扑力量,最终毁于一旦,甚至连自身也沦为了变法的牺牲品。
朱厚照原以为自己是皇帝,变法也好,新政也罢,有正直且能干的大臣,强行推动新政,那大明便会按照新政设定的道路前进,可自己还是忘记了一句话: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再好的新政,再好的政策,朝廷动静再大,文书发的再多,语气再强烈,可底下人不领会,不执行,新政就是笑话。自己还是高估了大明官员、武将的素质,哪怕是给他们涨了俸禄,哪怕是给他们划了红线,可他们依旧渴望更多的利益,疯狂地想要吸百姓的血。
朱厚照抬起头,对一旁的张永说:“将这封文书交给锦衣卫办吧,告诉他们,朕要真相。若文书中所言是真,将其一个不落地带至京师。”
张永领命。
朱厚照没有再关注山东的事,对王廷相道:“兵部商议出对策了吗?”
王廷相呈上一份文书,肃然道:“臣与兵部官员、五军都督府官员商议三次,拟出了一份应对方略。”
朱厚照打开文书仔细看了看,手指不时敲打御案,待看完之后,摇了摇头,言道:“这份方略——软了。”
“软了?”
王廷相有些诧异,这文书可是提出要增兵宣府一万,万全都司两万,嘉峪关等内长城两万。
增五万兵力,设两道防线,阻击小王子的骑兵。
这还软了?
王廷相不安地问道:“陛下,若情报当真属实,能调动并及时驻防宣府、万全都司等地的,只有京军……”
从地方上调兵需要的时间更长,而且需要沿途提供一定的粮食物资,免不了征调徭役,可现如今正是春耕紧要时,很可能会耽误生产。唯有动京军,从京师取粮而动,不需要征调百姓运输粮草,毕竟四百来里路,大军出发的时候各自带点粮,足够支撑到宣府等地了,那里的粮食虽然不太多,但去几万人吃两个月问题并不大。
要增兵只能从京军中出人,那就是告诉朱厚照,抽调太多了,京城也空虚,若增十万兵过去,这京师可就只剩下十几万了,当年于谦守卫北京城时都需要二十几万兵……
朱厚照沉稳地看着王廷相,起身道:“朕说的软了,不是说兵力,而是说作战部署与预期结果。满篇文书,总结下来就八个字:坚壁清野,固守待变。你们想用防守,保城池不失,等待鞑靼疲惫了撤走。可你们忘记了,鞑靼一旦破关,那就等同于鞑靼铁骑踩踏在了大明的疆土之上!任由他来,任由他走,大明的颜面何在?”
王廷相傻眼。
颜面?
和小王子打架,咱们大明什么时候有过颜面,你爹在的时候,这东西早就丢光了啊。
再说了,战争不是颜面的问题,只要坚壁清野的彻底,只要固守宣府等几座城池,小王子折腾不来的,他不可能绕过一座座城直接威胁北京,那样的话,一旦他进攻北京城失利,或没有短时间内攻破城池,那他将陷入大明军队的汪洋之中,必死无疑。
大明实力不如小王子,目前众将官一致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法。
朱厚照背负双手,一股豪迈之气陡然而生:“这一次小王子来,大明不能只做防御部署,还需要将反击、进攻与追击考虑在内!哈流土河的胜利告诉了所有人,鞑靼骑兵不是无法战胜的,鞑靼人也不是杀不死的!既是如此,那就应该拿出一个战略目标,比如——歼灭他两万至三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