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小说网,上万本全本小说供您下载阅读。
最新网址:www.shukuge.com

第二百四十一章 建立神策军,追封李瑄祖父为王

作者:落叶凋谢
更新时间:2024-07-13 04:18:40
    几天前,刘晏和杨绾奉命来到多玛的营帐。

    李瑄与他们商议关于青海之地的发展计划。

    李瑄准备建立青海郡,治所在伏俟城。

    河西走廊的祁连山以南,都属于青海郡。

    使青海郡与西平郡、张掖郡、酒泉郡、晋昌郡、敦煌郡、九曲郡相连。

    青海郡西到香日德地区。

    青海东北都是山地无人地带。只是将其纳入版图,人迹罕至。即便如此,李瑄也准备将青海郡划分十三县。

    将来一定是人口大郡。整个青海郡的面积,比河西走廊五郡加起来都大。

    在九曲、临洮黄河以南的大积石山,建立积石郡,囊括以前的通颊地区,建立笼络城(今玛沁县)为治所。

    如此,大唐就完美包围白兰羌。

    以后白兰羌不敢对大唐起丝毫异心。

    最后就是柏海郡,建立河源、柏海等五县,以柏海为治所。

    正好遏制住苏毗与吐蕃的联系之路。

    实际上,苏毗已经将吐蕃得罪死,背刺大唐的概率很低。只要有李瑄在,必然会有机会挥师逻些城。

    李瑄又与刘晏、杨绾商议将吐谷浑、吐蕃、党项安置在青海哪个地方。

    关于军队,需要重新调动。大唐陇右郡的防守区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李瑄上奏李隆基将赤水军重新划归河西节度使。

    因为回纥也是敌人,没有赤水军,河西太过薄弱。

    另外,河西军还可以直接出阳关、玉门关至西域。

    最主要的是,没必要将近十万大军,安置在九曲。

    李瑄将哥舒翰的积石军,安置在积石郡的笼络城,将漠门军也安置在积石郡,建立莫门军城。

    平夷守捉安置在洮阳郡。

    九曲的武宁军(镇西军改)、金天军,暂且不动。

    宁边军调遣到原为树敦城的赤水城。

    威胜军调集到青海以南。

    原本的宁边军城、威胜军城荒废,作为百姓之城。

    九曲有武宁军足够。

    陇右的白水军调集到青海以北,威戎军调集到青海以东。

    这些调动皆是用以管理吐蕃俘虏和吐蕃百姓。

    兵马超过一万的安人军,分别驻扎在茶卡盐湖和都兰地区,建立新的安人城。

    河源军调到合河(今布哈河)驻扎。

    和吐蕃不同,唐军会调集吐蕃武士,配合汉人的工匠,在这些地方建筑坚城。

    原本的白水军城、威戎军城、安人军城,荒废成迁徙百姓的城池。

    唐军的战略重心,开始向雪域高原移动。

    原本唐军的那些戍堡、守捉、军城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李瑄最终敲定将陇右节度使的治所搬迁到伏俟城。

    临洮军也驻扎在伏俟。

    再把军队放置在湟水城,就有些本末倒置了。

    这样的布置,不是为了苟延残喘的吐蕃,而是为了更容易看管吐谷浑、党项、通颊、吐蕃等民族,甚至是震慑白兰羌国和苏毗国。

    绥和守捉,以后会改为振武军,进驻石堡城。

    现在石堡城虽然没有什么战略价值,但却是河湟之地到青海的要道,可以作为监视之用。

    陇右其他军如宁塞军、振威军、合川守捉,也都离开宁塞、西平郡。

    它们虽然只有五百到一千人,但这种小军、守捉的意义,就是为了遥控戍堡,巡查边界。

    否则就不能算是边军。

    李瑄将合川守捉调到乌海城,这实际上是苏毗的国境,但此要道一定要掌控在大唐的手中,苏毗也不会说什么。

    将振威军调到伏罗川,将宁塞军改为临蕃军,调到茶卡盐湖西北的乌兰地区。

    最后是计划新建立在柏海的三支军队,神威军、绥戎军、定戎军。

    这其中的重点是神威军。

    这一个月来,李瑄考虑再三,突然觉得神威军的名字不好,他准备不取神威这个名义,而是改为神策军。

    接下来的一两年,李瑄要想方设法入相。

    去长安不能把亲卫带上,因为李隆基会让金吾卫护卫他,最多带几个贴身的卫士,或者招募奴仆。

    一共一万五千人的神策军,驻扎在水草肥沃的柏海,还有牛羊享用。

    李瑄准备将亲卫,留在神策军,组成神策军的骨架。

    由临洮军副使南霁云,为神策第一任军使。

    以李晟为神策军副使,张万福为神策军副使。

    裴璎在神策军为骑将,其他神策卫,立跳荡功者,皆为神策、绥戎、定戎三军的衙将、郎将,未立者为押官。

    李瑄提拔一名叫曲环的河源军副使为定戎军使,他在战斗中非常勇猛,值得提拔。

    提拔河西掌书记段秀实为绥戎军使,计划绥戎军比定戎军多两千人马。

    在僚属中,段秀实是让李瑄放心为将的人。

    他要以神策为基,定戎、绥戎为两翼,这两万多兵马成为镇守吐蕃的第一防线。

    将来起事的时候,也能为他所用。

    等新占领的区域事态稳固,军士招募后,河东、朔方、河西步骑会抽调走。

    河西赤水军调回凉州城。

    而原本在凉州城的大斗军,调到白亭海边的休屠海,建立大斗军城,给回纥上一下压力。

    李瑄打垮吐蕃,在休屠海筑城,距离回纥一步之遥,回纥一定会多想,也会畏惧。

    因为和强盛的吐蕃相比,回纥不算什么。

    而如此强盛的吐蕃,三年时间被李瑄打垮,赞普也被生擒。

    青海至柏海发展规划,军事调动,此为第三份奏折。

    除此之外,还有一份家书。

    不知不觉,李瑄又长一岁,到了及冠的年纪。

    按礼制,李瑄当有一个表字。

    当然,大唐没有汉代那么重表字,有的文人权贵不称表字,也没有表字。

    奏折六百里加急送至长安后,李瑄没有在多玛停留,他押送着尺带珠丹等人,准备前往青海。

    顺便将石堡城解决……

    ……

    长安城。

    一个月前,李瑄派人快马加鞭将大破吐蕃的消息传到长安。

    一连几天,都有驿卒七百里加急飞奔至长安城中。

    从大非川骑兵破敌,到生擒尺带珠丹,全歼吐蕃士兵。

    得到这些消息,李隆基激动不已。

    特别是得到吐蕃全军覆没,生擒尺带珠丹的消息后。李隆基下诏休朝,大宴三日。

    他登台击羯鼓,手舞足蹈,肆意纵情,连头发散开。

    侍人想提醒,李隆基却置若罔闻,他用豪迈明亮的羯鼓声,表达他的心情。

    自登基以来,从未有一件战事,让他如此兴奋。

    他希望尺带珠丹像是当年颉利可汗见太宗皇帝一样,叩头行礼,并为他献上一支舞蹈。

    李隆基也知道李瑄还在处理战后的诸多事宜,短时间内无法回长安献俘。

    现在李隆基只期待李瑄将战报送达,他要仔细观看战报。

    看李瑄如何歼灭吐蕃三十三万大军,怎么生擒尺带珠丹?

    之前李隆基相信李瑄会获胜,却没想过短短数月间,有如此战绩。

    有大臣提出应当令李瑄乘胜追击,灭国吐蕃。

    但被李隆基训斥:“你比七郎还懂得兵法吗?”

    这些大臣不明白战争的意义。

    唐军从秋天,对战到来年春天,士气已无之前强盛。

    巴颜喀拉山口距离逻些城三千多里远。

    相当于长安到岭南的距离。

    而且路途艰难。

    这也是吐蕃敢不计后果挑衅大唐的原因。

    连好大喜功的李隆基都知道,没有一两年准备,大军无法继续深入。

    这些大臣不一定是为难李瑄,而是想以此得功,如果李瑄能直接攻入逻些城,他们这些提议者也有功勋。

    可是臣子之中良莠不齐,有些无能且无知。

    暮春三月,蝶舞莺啼的时候,李瑄的完整的战报,终于到达长安。

    李隆基与杨玉环正在曲江赏花,曲江花树迷离,柳岸杨柳如烟,花絮飞满天。

    曲江的岛上传来温婉的箜篌声,迷人心醉。

    杨玉环和李隆基还观看那曲江石刻上: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两人都若有所思。

    李隆基遗憾李瑄的战报还未送到。

    杨玉环则想到当时还很青涩的李瑄,在亭子前吟下两首牡丹。

    虽然刻在石碑上的牡丹妇孺皆知,但她更喜欢“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

    “启奏圣人,李大夫从雪域高原传来战报……”

    就在这时,一名羽林郎持一个包裹到李隆基面前禀告。

    大煞风景!

    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紧急军情,都没必要打扰圣人的雅兴。

    而此包裹非黑色,说名并不是紧急军情。

    “起驾,去紫云楼!”

    平时最爱游玩的李隆基兴致全无,他甚至来不及回宫,吩咐侍从到曲江的紫云楼中观看李瑄的奏书。

    “三位姨陪玉环在曲江游玩……”

    李隆基离开前还不忘吩咐一声,然后加快脚步至紫云楼。

    “七郎这次富贵太大了,直到现在,长安还议论七郎斩俘吐蕃三十万,擒吐蕃赞普的故事。”

    秦国夫人十分羡慕地说道。

    谁都知道,这段时间李隆基如此开心,全是因为李瑄大破吐蕃,擒吐蕃赞普。

    而长安城中的茶楼酒肆,十个里面有九个在议论李瑄擒吐蕃赞普之事。

    唐与吐蕃大战一百多年,吐蕃的强大已深入人心。

    而李瑄干的事情,真突破人心。

    那些少年们听到这样的事迹,血脉偾张。

    大丈夫就应该和李瑄一样,这句话自李瑄生擒双可汗时被提及,现在已经成为少年人的口头禅。

    李瑄的功劳太大,以至于遮掩斩杀吐蕃首席宰相,擒吐谷浑小王、通颊王、党项王的战绩。

    时人都拿李瑄与李靖相比。

    相比于李靖大器晚成,年少成名,英雄之气纵横,诗才无双的李瑄,更能吸引少年们去探索。

    有些长安纨绔子弟,今年不再“看花马”,想在边关从军,成为英雄。

    毫无疑问,李瑄是大唐除李隆基外,最有名气的人。

    这种声威很快就能通过长安、洛阳,传遍大江南北。

    “七郎现在已是楚国公,会不会封王啊?”

    杨玉瑶一听到李瑄,就兴奋得不行。

    她很想看看李瑄斩敌的时候,是怎样的威风。

    可惜永远也难以见到。

    “富贵之极,又是宗室。圣人一定会封七郎为王。不久前,圣人刚追封七郎的祖父为陇西郡王,此一定是为封王做准备。”

    韩国夫人接话道。

    不仅仅是她们,长安也有这样的议论。

    封李瑄为王,没有人不服气。

    李瑄所为,就是万户侯的功绩。

    李瑄的祖父为李承干的儿子李象。

    由于李承乾造反,李象被牵连,没有一个像样的爵位,只是怀州别驾。

    李适之为幽州节度使的时候,上请李隆基将李承干和李象,与李世民一起葬于昭陵。

    李隆基同意,并追封李承干为恒山愍王;李象为会稽郡都督、郇国公。连李象的兄弟李厥也被追封为青州都督、宗正卿。

    李象是陇西人,追封为陇西郡王,也算是身后显贵。

    “玉环,有机会你求求圣人,给杨锜也封一个郡王……,我们杨家也算光耀门楣了。”

    秦国夫人向杨玉环说道。

    她认为以李隆基对杨玉环的宠幸,这是不难办到的事情。

    “没有七郎的能力,谁能承载郡王的重量?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只有河间王因宗室而封,其余皆为国公。我们杨家非宗室,难道还能比得凌烟阁的功臣吗?阿姊,以后这样的话不要再说了。”

    杨玉环断然地说道。

    她怎么可能左右圣人封王呢?她的姐姐把异姓王看得太简单了。

    那凌烟阁上,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尉迟恭、秦琼、李绩,他们的威名到现在还在传颂,可也不过开国公而已。

    而且她的兄长杨铦和杨锜,都是从普通人,一跃而成就高位。

    本就让人心生嫉妒。

    杨玉环觉得阿姊的话太欠缺考虑。

    “好吧,玉环!不过杨钊是一个大才,圣人都多次夸赞。他与我们家的关系,也不是很远。”

    秦国夫人见杨玉环这么说,也不敢再提封王之事。

    他们杨家也想培养一名大臣,但杨铦、杨锜不争气,只能选择有志气,有能力的杨钊。

    “杨钊所立功绩,与七郎相比不值一提……”

    杨玉环心思根本不在杨钊身上。

    “七郎毕竟是外人,他刚正的时候,连我杨家人都得避让……”

    韩国夫人想起长安外的果园,李瑄往那一站,就是地界。一向嚣张跋扈的杨锜和太华公主,也得忍气吞声。

    更别说这次与大战后,连他们都无法想象李瑄的富贵。

    “七郎像是古代的君子一样,秉公执法。如果杨氏与七郎冲突,那一定是杨氏的错,我会劝说圣人,大义灭亲。”

    杨玉环知道姐姐和兄长在长安不安分,她把丑话说到前头。不论李瑄以后逮捕杨铦,还是杨锜,亦或者其他杨家人。她会向着李瑄。

    杨氏三姐妹非常吃惊,他们一个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不过话又说回来,杨玉环一句话,就可以让任何一名身居高位的杨家人脱去官服。

    “玉环,不说这些了,我们上画舫……”

    见气氛僵住,杨玉瑶拉着杨玉环去登画舫游湖。

    ……

    紫云楼。

    李隆基在高力士的陪侍下,先将《大非川破吐蕃、擒赞普书》打开。

    “力士,这内容我要观看三天三夜!”

    李隆基看到厚厚的一沓厚,诙谐一笑。

    实际上用不了那么长时间,只是李隆基打趣的话。

    这份奏折,李隆基等了许久,因此吩咐宫禁内侍,一旦李瑄的奏折到来,不论他在干嘛,都必须在第一时间传给他。

    “战事持续数月,一定有许多细节与惊险,七郎又要降伏那些吐蕃附属部落,有此记录,理所应当。”

    圣人问,高力士自然要接话。

    “史书哪有这战报的滋味,我情愿这份战报再厚十倍,这是我的功绩啊,古代的帝王,也应该和我一样的心思。”

    李隆基笑着将战报打开。

    这是点缀他盛世的丹青,是让他真正比肩太宗皇帝的功绩。

    对他有利的事情,能让他千古扬名的事情,哪怕再多,他也会一字不漏地看下去。

    “此字绝佳,七郎军中竟有这样的掌书记。”

    战报分好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颜真卿写的,李隆基惊叹于颜真卿字。

    心情大好的李隆基,看任何事物都无比美好,更别说看到真正的顶级书法。

    李隆基心想着要将写战报的幕僚召到长安。

    这就是军功的厚重,正常情况下颜真卿为官,很难出人头地。若参与一场战斗,有快速晋升的机会。

    接下来,李隆基认真观看战报。

    对恭维他的话,非常合他的心意。尺带珠丹蛮夷贼子,也配和他相提并论?

    金城公主入吐蕃,真是大错特错!

    “都说孟贲、夏育勇猛,可哪能比得上七郎;项羽、冉闵这样,未见如七郎锋芒;关羽、张飞万人敌,而七郎力雄万夫;我想我朝的秦琼、尉迟恭在世,也会自愧不如……”

    看到李瑄大战吐蕃十八猛将的时候,李隆基拍着玉案说道。

    随军将李瑄大战的细节记录下来,又有刘单所书,李隆基能联想到李瑄纵横沙场的画面。

    他认为古今的勇猛之将,必以李瑄为首。

    “尺带珠丹,终于落到我的手中。七郎有时间,当快点将尺带珠丹送往长安。”

    看完李瑄生擒尺带珠丹后,李隆基迫不及待。

    边帅献俘虏,一直是大唐的奏功仪式。

    这么大的功劳,李瑄不主动返长安,没有人能代替李瑄献俘。

    “黄河的源头竟如此奇妙,雪域高原,当是鬼斧神工的景象。历朝历代,也只有我将黄河纳入华夏版图……天下人该知道这样的事迹……”

    得知李瑄全纳黄河于大唐,李隆基心潮澎湃,心中产生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古之帝王所追求的,在他的治下完成。

    最主要的是太宗皇帝没做到这一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