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刘伯温到底有多厉害#历史#明朝#刘伯温】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举江山。这个部分他是可与诸葛亮、张良比肩的一代名臣,辅佐朱元璋扫平群雄,一统江山。
他足智多谋,天文地理,阴阳五行,无所不知。那么如此人才的刘伯温为何在50岁时才获得重用?刘伯温之死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本期视频就让我们按照时间顺序一起走进刘伯温的一生。
其实刘伯温的名字应该叫做刘基,1311年,刘伯温出生在浙江青田。从小以神童闻名,14岁时就通晓春秋大义,22岁考中进士。
除了精通经史之外,刘伯温还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非常有兴趣。诸子百家无一不通,诗人称赞刘伯温的才能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
但是刘伯温生不逢时,此时正是元末天下大乱之际,兵荒马乱,生灵涂炭,朝廷自顾不暇,哪里还管得上科举。刘伯温虽然考中了进士,但是在家闲居三年之后才被朝廷想起来,得到一个正八品的小官,江西高安县丞。
刘伯温生性正直,见地主劣绅勾结官府,欺压百姓,心中非常不满,坚决为百姓伸张冤屈,体恤民情,却遭到同僚排挤,他非常失望,索性辞官归乡。
后来刘伯温几经征召入朝为官,然而元朝政治的腐败,官场的黑暗使得刘伯温虽身怀大才,却一直不得志。
方国珍兄弟在浙东起兵,元廷自顾不暇,哪里还管得上科举。刘伯温虽然考中了进士,但是在家闲居三年之后才被朝廷想起来,得到一个正八品的小官,江西高安县丞。
刘伯温生性正直,见地主劣绅勾结官府,欺压百姓,心中非常不满,坚决为百姓伸张冤屈,体恤民情,却遭到同僚排挤,他非常失望,索性辞官归乡。
后来刘伯温几经征召入朝为官,然而元朝政治的腐败,官场的黑暗使得刘伯温虽身怀大才,却一直不得志。
方国珍兄弟在浙东起兵,元廷再次征辟刘伯温为元帅府都事。当时方国珍、石抹宜孙等人起兵反元,元军疲于应付,几次交战都没讨到便宜,无奈之下只好再次招安方国珍。
刘伯温强烈反对,他认为方国珍在江南带头造反,而且反复无常,言而无信,不可信任。但是方国珍却派人到京城活动,最终竟让元廷再次招安了方国珍。
刘伯温这回算是彻底看明白了元朝的腐朽无能,而辞官与元朝一刀两断。
1360年,朱元璋攻克金华,征召刘伯温来南京。刘伯温为朱元璋献上《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大喜,当即将刘伯温奉为座上宾,并特意修建礼贤馆给他居住。
当时朱元璋已经有了自己的创业班底,唯有李善长文有徐达、常遇春,他们都是淮西人,而刘伯温却是浙东人。
在讲究同乡情谊的古代,刘伯温一个外来者在朱元璋的军中并不受欢迎。尤其是朱元璋的大管家李善长心胸狭隘,对于身怀大才的刘伯温非常记恨。这也注定了刘伯温日后的悲剧命运。
针对天下乱局,刘伯温建议朱元璋先攻打陈友谅,再去对付张士诚。在陈友谅大举进攻应天时,刘伯温出奇计,帮助朱元璋以少胜多,不仅大败陈友谅,还让徐达反推回了陈友谅的首府江州,江西全境归降。朱元璋称赞刘伯温是“吾之子房”。
刘伯温深得朱元璋信任,仪表堂堂,身材魁梧,能看天象风水,还会预测天气。朱元璋平日有什么事都会找他商量,朱元璋扫灭群雄,北定中原都是采用了他的策略。
1367年,刘伯温在元朝立法的基础上修成《戊申大统历》,这就是明朝的标准立法《大统历》。明朝建立以后,刘伯温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后受封为诚意伯。
与此同时,他与李善长等淮西勋贵的矛盾也愈发激烈。有一次刘伯温查到一个叫李彬的人犯罪,此人正巧是李善长的亲戚,李善长要求他予以通融,但是刘伯温还是上报给了朱元璋。李善长由此对他更加记恨。
当时李善长正准备辞去丞相,朱元璋问刘伯温谁合适。刘伯温认为杨宪、汪广洋、郭英等人皆不可用,就想让他当丞相。
刘伯温连忙以身体不好来推辞,朱元璋表面不说,但是心中对刘伯温也开始不满。恰逢天大旱,朱元璋问刘伯温怎么办?
一向神机妙算的刘伯温就给朱元璋出了一个主意,朱元璋照做以后发现还是不下雨,由此迁怒于他,把他赶回老家留职查看。
临走前还和朱元璋建议不要建都凤阳,元朝不可轻视,后来这两件事都被他说中了,朱元璋觉得还用得着刘伯温,就又把他叫回了南京。
李善长退休后,朱元璋让胡惟庸和汪广洋进入中书省。这两人在朱元璋面前诋毁刘伯温,朱元璋就再次下旨让刘伯温回乡。
这次刘伯温在家乡复习了三年,整日在深山中闭门读书,韬光养晦,想让皇帝放下心来。然而他千算万算,却还是没料到胡惟庸无中生有的捏造出了一个罪名,说有块地有王气被刘伯温强占了,意思就是说他图谋不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朱元璋下旨没收了刘伯温的俸禄。刘伯温知道后连忙进京谢罪。
1375年,刘伯温染病,朱元璋派胡惟庸前去送药。然而刘伯温吃了药后病情却更加严重,不久之后,朱元璋派人护送刘伯温归乡,在回家之后就病死了,终年65岁。
5年后,胡惟庸因谋害刘伯温等诸多罪状被朱元璋诛杀。1513年,明朝追赠刘伯温为太师,谥号文成。
——“但问题是朱元璋的第一谋士是李善长啊,刘伯温基本没有太大的存在感。”
——“刘伯温的发育环境可比诸葛亮好太多了。”
——“正史中,真正帮朱元璋奠定天下的只有李善长,刘伯温还真排不上号。”
——“纯纯被神化了,诸葛丞相才是真才实学。”
【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黑衣宰相,以一己之力挑动天下大乱。#明朝#历史#姚广孝】
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黑衣宰相,以一己之力搅动天下大乱。他在小和尚时去拜道士为师,精通阴阳术数兵法,他造就了永乐大帝,主修了《永乐大典》,然而后世却把他视为混乱之源。
本期视频就让我们按照时间的顺序一起走进黑衣宰相姚广孝的一生。
姚广孝是苏州常州人,家族世代行医。1348年,年仅14岁的姚广孝决定出家,法名道衍。此时正是元朝天下大乱之际,红巾起义迅速席卷中原,江南各地也纷纷割据自立。
姚广孝的家乡苏州就是吴王张士诚的大本营。姚广孝没有安心在寺庙里,而是拜道士为师,专心研习阴阳术数之学。在游历嵩山时,有人对他的长相非常惊奇,预言他日必成大器。
刘秉忠是忽必烈的幕僚,辅佐忽必烈成就大业,然而道衍也能辅佐的人在哪里?
首先,朱元璋是姚广孝的伯乐。因为朱元璋和他的创业团队是淮西人,而姚广孝是苏州人,处于朱元璋死对头张士诚的地盘。
在很讲究同乡情谊的古代,姚广孝很难混进明初功臣创业团队中,这也是为何他身怀大才却年近五十才遇上伯乐的原因。而这伯乐不是别人,恰恰就是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
1375年,朱元璋诏令精通儒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姚广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召入京师,但没被授为僧官,只获赐僧衣。马皇后去世后,诸王进京奔丧,朱元璋命儿子们挑选一位高僧为马皇后祈福。
宗泐向燕王朱棣推荐了道衍。满腹心事的朱棣一见到道衍就被他吓了一跳。道衍说:“我要送大王一顶白帽子。”朱棣一听就明白了他的意思,王字上面加个白就是皇字。
时年22岁的朱棣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这一刻起,对皇位的野心开始在朱棣心中生根发芽,并在十几年后掀起滔天巨浪,而道衍就是那个始作俑者。
朱棣将道衍带回北平,他主持庆寿寺,平日有什么事都会找他商议。有时朱棣出塞打仗,还会让道衍辅佐世子朱高炽留守。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新帝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烧到了藩王身上,短短数月,周王、代王相继被问罪,襄王被逼自焚而死。道衍鼓动燕王朱棣起兵造反。然而朱棣犹豫不决,建文帝毕竟是朱元璋钦定的继承人,贸然起兵造反不得人心。
道衍却以天命在燕王为由,劝朱棣不要坐以待毙。于是朱棣开始秘密招兵买马,日夜打造兵器。
次年夏天,燕王府百户倪谅向朝廷秘密告发燕王谋反。建文帝命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前去抓捕燕王府属官。
朱棣收到消息后将张昺、谢贵两人诱骗至王府杀掉,随后召集府中兵将起兵造反。就在朱棣慷慨陈词,向众将士宣称自己是如何被逼无奈起兵时,突然天降大雨,王府屋檐上的瓦都被吹在地上了,场面一时间有些尴尬。
道衍急中生智说这是飞龙在天,要给燕王府换上皇帝专用的黄瓦。准备已久的靖难之役终于开场了。此时的道衍已经65岁了,一生所图就是为了辅佐明主成为像刘秉忠那样的人。
然而燕王虽然在藩王中实力最强大,但相比坐拥全国的建文帝还是有些不够看。在得知李景隆带着50万大军北上的消息后,朱棣就将大本营北平交给世子,自己率师去宁王那里借兵,道衍留下辅佐世子守城。
事实证明道衍不仅会搞阴谋,而且在实战上也还有一套,他指挥将士守卫北平,不仅打退了南军的进攻而且还主动出击,在半夜把士兵用绳子吊出城外袭扰李景隆大营,把南军搅得不胜其烦。
等到燕王借兵归来后,姚广孝与朱棣里应外合,击溃了南军,燕王乘胜追击,一路打到济南城下,然而却始终无法破城。
正当朱棣准备用大炮强行开城门时,从北平派人送信给朱棣,将士已经疲惫了,还是班师吧。朱棣这才放弃济南,撤回北平休整。
不久,燕王再次南下,结果却在东昌遭到一生中最大的惨败。燕军损失惨重,大将张玉战死,朱棣被打得仅以身免。在这次惨败之后,姚广孝力劝燕王再次出兵,然而燕王虽取得了一些胜利,却迟迟无法越过山东,进军江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所占城池仅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地,但是建文帝这边也不好过。内战打了三年,双方兵员都已枯竭,建文帝只能把京城守军也派上战场。
然而这个消息很快就被内官传递到了朱棣那里,朱棣直奔南京而去,不要贪恋沿途的城池,只要攻陷了南京,其他地方都可以传檄而定。
这样极限一换一的战术看起来风险极大,然而并非全无声息。在灵璧之战中朱棣击溃了南军,俘获了南军诸多将领,朝廷至此再无一战之力。
1402年6月,燕军兵临南京城下,曹国公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打开金川门,迎接燕王入城。建文帝消失于一片火海之中。
朱棣登基后论功行赏,封姚广孝为僧录司左善世,不久又晋升为太子少师,并让他还俗,赐名广孝。姚广孝虽未亲自上战场,但是通过为燕王出谋划策,使朱棣能以一隅之地夺取天下,被人称为黑衣宰相。
姚广孝在功成名就之后依然待在佛寺之中,朱棣让他还俗,他不肯,赏赐的金银财宝也被姚广孝分给同乡和亲人,然而他的亲人却并不买账。在姚广孝回乡时,姐姐闭门不见,有哀叹着说:“和尚,勿以富贵归故乡。”
但这并不让姚广孝感到后悔。他的一生所求就是为了辅佐明主做出一番事业,即使功成名就,他也在永乐一朝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朱棣有什么大事都会找他商量。此外,姚广孝作为僧侣却参与主修了《明太祖实录》以及《永乐大典》,这在明朝是破天荒的一件事。在朱棣北征时,由姚广孝辅佐太子留守南京,教授皇太孙朱瞻基读书。
1418年,姚广孝在BJ庆寿寺病逝,享年84岁,被追赠荣国公。
喜欢诸朝陪我刷短视频请大家收藏:(cwzww)诸朝陪我刷短视频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举江山。这个部分他是可与诸葛亮、张良比肩的一代名臣,辅佐朱元璋扫平群雄,一统江山。
他足智多谋,天文地理,阴阳五行,无所不知。那么如此人才的刘伯温为何在50岁时才获得重用?刘伯温之死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本期视频就让我们按照时间顺序一起走进刘伯温的一生。
其实刘伯温的名字应该叫做刘基,1311年,刘伯温出生在浙江青田。从小以神童闻名,14岁时就通晓春秋大义,22岁考中进士。
除了精通经史之外,刘伯温还对天文地理、兵法数学非常有兴趣。诸子百家无一不通,诗人称赞刘伯温的才能可以和诸葛亮相提并论。
但是刘伯温生不逢时,此时正是元末天下大乱之际,兵荒马乱,生灵涂炭,朝廷自顾不暇,哪里还管得上科举。刘伯温虽然考中了进士,但是在家闲居三年之后才被朝廷想起来,得到一个正八品的小官,江西高安县丞。
刘伯温生性正直,见地主劣绅勾结官府,欺压百姓,心中非常不满,坚决为百姓伸张冤屈,体恤民情,却遭到同僚排挤,他非常失望,索性辞官归乡。
后来刘伯温几经征召入朝为官,然而元朝政治的腐败,官场的黑暗使得刘伯温虽身怀大才,却一直不得志。
方国珍兄弟在浙东起兵,元廷自顾不暇,哪里还管得上科举。刘伯温虽然考中了进士,但是在家闲居三年之后才被朝廷想起来,得到一个正八品的小官,江西高安县丞。
刘伯温生性正直,见地主劣绅勾结官府,欺压百姓,心中非常不满,坚决为百姓伸张冤屈,体恤民情,却遭到同僚排挤,他非常失望,索性辞官归乡。
后来刘伯温几经征召入朝为官,然而元朝政治的腐败,官场的黑暗使得刘伯温虽身怀大才,却一直不得志。
方国珍兄弟在浙东起兵,元廷再次征辟刘伯温为元帅府都事。当时方国珍、石抹宜孙等人起兵反元,元军疲于应付,几次交战都没讨到便宜,无奈之下只好再次招安方国珍。
刘伯温强烈反对,他认为方国珍在江南带头造反,而且反复无常,言而无信,不可信任。但是方国珍却派人到京城活动,最终竟让元廷再次招安了方国珍。
刘伯温这回算是彻底看明白了元朝的腐朽无能,而辞官与元朝一刀两断。
1360年,朱元璋攻克金华,征召刘伯温来南京。刘伯温为朱元璋献上《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大喜,当即将刘伯温奉为座上宾,并特意修建礼贤馆给他居住。
当时朱元璋已经有了自己的创业班底,唯有李善长文有徐达、常遇春,他们都是淮西人,而刘伯温却是浙东人。
在讲究同乡情谊的古代,刘伯温一个外来者在朱元璋的军中并不受欢迎。尤其是朱元璋的大管家李善长心胸狭隘,对于身怀大才的刘伯温非常记恨。这也注定了刘伯温日后的悲剧命运。
针对天下乱局,刘伯温建议朱元璋先攻打陈友谅,再去对付张士诚。在陈友谅大举进攻应天时,刘伯温出奇计,帮助朱元璋以少胜多,不仅大败陈友谅,还让徐达反推回了陈友谅的首府江州,江西全境归降。朱元璋称赞刘伯温是“吾之子房”。
刘伯温深得朱元璋信任,仪表堂堂,身材魁梧,能看天象风水,还会预测天气。朱元璋平日有什么事都会找他商量,朱元璋扫灭群雄,北定中原都是采用了他的策略。
1367年,刘伯温在元朝立法的基础上修成《戊申大统历》,这就是明朝的标准立法《大统历》。明朝建立以后,刘伯温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后受封为诚意伯。
与此同时,他与李善长等淮西勋贵的矛盾也愈发激烈。有一次刘伯温查到一个叫李彬的人犯罪,此人正巧是李善长的亲戚,李善长要求他予以通融,但是刘伯温还是上报给了朱元璋。李善长由此对他更加记恨。
当时李善长正准备辞去丞相,朱元璋问刘伯温谁合适。刘伯温认为杨宪、汪广洋、郭英等人皆不可用,就想让他当丞相。
刘伯温连忙以身体不好来推辞,朱元璋表面不说,但是心中对刘伯温也开始不满。恰逢天大旱,朱元璋问刘伯温怎么办?
一向神机妙算的刘伯温就给朱元璋出了一个主意,朱元璋照做以后发现还是不下雨,由此迁怒于他,把他赶回老家留职查看。
临走前还和朱元璋建议不要建都凤阳,元朝不可轻视,后来这两件事都被他说中了,朱元璋觉得还用得着刘伯温,就又把他叫回了南京。
李善长退休后,朱元璋让胡惟庸和汪广洋进入中书省。这两人在朱元璋面前诋毁刘伯温,朱元璋就再次下旨让刘伯温回乡。
这次刘伯温在家乡复习了三年,整日在深山中闭门读书,韬光养晦,想让皇帝放下心来。然而他千算万算,却还是没料到胡惟庸无中生有的捏造出了一个罪名,说有块地有王气被刘伯温强占了,意思就是说他图谋不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朱元璋下旨没收了刘伯温的俸禄。刘伯温知道后连忙进京谢罪。
1375年,刘伯温染病,朱元璋派胡惟庸前去送药。然而刘伯温吃了药后病情却更加严重,不久之后,朱元璋派人护送刘伯温归乡,在回家之后就病死了,终年65岁。
5年后,胡惟庸因谋害刘伯温等诸多罪状被朱元璋诛杀。1513年,明朝追赠刘伯温为太师,谥号文成。
——“但问题是朱元璋的第一谋士是李善长啊,刘伯温基本没有太大的存在感。”
——“刘伯温的发育环境可比诸葛亮好太多了。”
——“正史中,真正帮朱元璋奠定天下的只有李善长,刘伯温还真排不上号。”
——“纯纯被神化了,诸葛丞相才是真才实学。”
【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黑衣宰相,以一己之力挑动天下大乱。#明朝#历史#姚广孝】
他是明成祖朱棣的黑衣宰相,以一己之力搅动天下大乱。他在小和尚时去拜道士为师,精通阴阳术数兵法,他造就了永乐大帝,主修了《永乐大典》,然而后世却把他视为混乱之源。
本期视频就让我们按照时间的顺序一起走进黑衣宰相姚广孝的一生。
姚广孝是苏州常州人,家族世代行医。1348年,年仅14岁的姚广孝决定出家,法名道衍。此时正是元朝天下大乱之际,红巾起义迅速席卷中原,江南各地也纷纷割据自立。
姚广孝的家乡苏州就是吴王张士诚的大本营。姚广孝没有安心在寺庙里,而是拜道士为师,专心研习阴阳术数之学。在游历嵩山时,有人对他的长相非常惊奇,预言他日必成大器。
刘秉忠是忽必烈的幕僚,辅佐忽必烈成就大业,然而道衍也能辅佐的人在哪里?
首先,朱元璋是姚广孝的伯乐。因为朱元璋和他的创业团队是淮西人,而姚广孝是苏州人,处于朱元璋死对头张士诚的地盘。
在很讲究同乡情谊的古代,姚广孝很难混进明初功臣创业团队中,这也是为何他身怀大才却年近五十才遇上伯乐的原因。而这伯乐不是别人,恰恰就是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
1375年,朱元璋诏令精通儒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姚广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召入京师,但没被授为僧官,只获赐僧衣。马皇后去世后,诸王进京奔丧,朱元璋命儿子们挑选一位高僧为马皇后祈福。
宗泐向燕王朱棣推荐了道衍。满腹心事的朱棣一见到道衍就被他吓了一跳。道衍说:“我要送大王一顶白帽子。”朱棣一听就明白了他的意思,王字上面加个白就是皇字。
时年22岁的朱棣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从这一刻起,对皇位的野心开始在朱棣心中生根发芽,并在十几年后掀起滔天巨浪,而道衍就是那个始作俑者。
朱棣将道衍带回北平,他主持庆寿寺,平日有什么事都会找他商议。有时朱棣出塞打仗,还会让道衍辅佐世子朱高炽留守。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建文帝朱允炆登基。新帝上任三把火,第一把火就烧到了藩王身上,短短数月,周王、代王相继被问罪,襄王被逼自焚而死。道衍鼓动燕王朱棣起兵造反。然而朱棣犹豫不决,建文帝毕竟是朱元璋钦定的继承人,贸然起兵造反不得人心。
道衍却以天命在燕王为由,劝朱棣不要坐以待毙。于是朱棣开始秘密招兵买马,日夜打造兵器。
次年夏天,燕王府百户倪谅向朝廷秘密告发燕王谋反。建文帝命北平布政使张昺、都指挥使谢贵前去抓捕燕王府属官。
朱棣收到消息后将张昺、谢贵两人诱骗至王府杀掉,随后召集府中兵将起兵造反。就在朱棣慷慨陈词,向众将士宣称自己是如何被逼无奈起兵时,突然天降大雨,王府屋檐上的瓦都被吹在地上了,场面一时间有些尴尬。
道衍急中生智说这是飞龙在天,要给燕王府换上皇帝专用的黄瓦。准备已久的靖难之役终于开场了。此时的道衍已经65岁了,一生所图就是为了辅佐明主成为像刘秉忠那样的人。
然而燕王虽然在藩王中实力最强大,但相比坐拥全国的建文帝还是有些不够看。在得知李景隆带着50万大军北上的消息后,朱棣就将大本营北平交给世子,自己率师去宁王那里借兵,道衍留下辅佐世子守城。
事实证明道衍不仅会搞阴谋,而且在实战上也还有一套,他指挥将士守卫北平,不仅打退了南军的进攻而且还主动出击,在半夜把士兵用绳子吊出城外袭扰李景隆大营,把南军搅得不胜其烦。
等到燕王借兵归来后,姚广孝与朱棣里应外合,击溃了南军,燕王乘胜追击,一路打到济南城下,然而却始终无法破城。
正当朱棣准备用大炮强行开城门时,从北平派人送信给朱棣,将士已经疲惫了,还是班师吧。朱棣这才放弃济南,撤回北平休整。
不久,燕王再次南下,结果却在东昌遭到一生中最大的惨败。燕军损失惨重,大将张玉战死,朱棣被打得仅以身免。在这次惨败之后,姚广孝力劝燕王再次出兵,然而燕王虽取得了一些胜利,却迟迟无法越过山东,进军江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所占城池仅有北平、保定、永平三地,但是建文帝这边也不好过。内战打了三年,双方兵员都已枯竭,建文帝只能把京城守军也派上战场。
然而这个消息很快就被内官传递到了朱棣那里,朱棣直奔南京而去,不要贪恋沿途的城池,只要攻陷了南京,其他地方都可以传檄而定。
这样极限一换一的战术看起来风险极大,然而并非全无声息。在灵璧之战中朱棣击溃了南军,俘获了南军诸多将领,朝廷至此再无一战之力。
1402年6月,燕军兵临南京城下,曹国公李景隆和谷王朱橞打开金川门,迎接燕王入城。建文帝消失于一片火海之中。
朱棣登基后论功行赏,封姚广孝为僧录司左善世,不久又晋升为太子少师,并让他还俗,赐名广孝。姚广孝虽未亲自上战场,但是通过为燕王出谋划策,使朱棣能以一隅之地夺取天下,被人称为黑衣宰相。
姚广孝在功成名就之后依然待在佛寺之中,朱棣让他还俗,他不肯,赏赐的金银财宝也被姚广孝分给同乡和亲人,然而他的亲人却并不买账。在姚广孝回乡时,姐姐闭门不见,有哀叹着说:“和尚,勿以富贵归故乡。”
但这并不让姚广孝感到后悔。他的一生所求就是为了辅佐明主做出一番事业,即使功成名就,他也在永乐一朝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朱棣有什么大事都会找他商量。此外,姚广孝作为僧侣却参与主修了《明太祖实录》以及《永乐大典》,这在明朝是破天荒的一件事。在朱棣北征时,由姚广孝辅佐太子留守南京,教授皇太孙朱瞻基读书。
1418年,姚广孝在BJ庆寿寺病逝,享年84岁,被追赠荣国公。
喜欢诸朝陪我刷短视频请大家收藏:(cwzww)诸朝陪我刷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