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1日,早上8点半,闹钟准时响起。
张潮打着哈欠起了床,去厨房煮面,特意往锅里打了两个蛋——既然是元旦,那就多吃个蛋庆祝一下吧。
昨晚的小宋嘉到底是什么心思,张潮后来懒得去猜。跨完年,就开车把她送回了天通苑。自己再开车到家的时候,已经1点多了。
现在的张潮总觉得有些身不由己,原本只想当个纯粹的作家,现在屁股后面却拖上了个公司。虽然是不得不搞,但总归是让自己的杂务变得繁多起来。
之所以想让马伯慵来,就是想着让他配合着黄杰夫,能让自己从这些杂务中解脱出来。甚至《长歌行》后续的脚本,他都想交给亲王来写了。
只是人家来的希望,确实不大。
说实话,张潮却没有觉得今天和昨天有什么不同,不过元旦假期是3天,他没想着都窝在家里码字。写完《蜗居》以后放松一下是既定计划,虽然又接了个剧本的活儿,但是也没必要赶这几天。
何况今天张潮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看望老师们去。
说起来张潮能来燕京上学,燕大、燕师大还有鲁院的几位老师是出了大力的。钱立群、于华、曹文宣、孔磬冬、邹光明……自己入学半年了,还没有好好感谢过人家。
所以早上9点钟,他就一一给几位老师打了电话,说了自己要去看望他们。除了于华和邹光明不在燕京以外,其他几位老师都愉快的答应了。
为了这次看望,张潮早就让家里给寄了不少福海的特产过来——茶叶、柿饼、李子干。自己则买了几瓶好酒。
第一个去的是孔磬冬的家。孔磬冬现在还住在燕大分配给他的教师公寓里,张潮都不用开车,拎着东西走路就到了。来看“燕大醉侠”,自然要带好酒——张潮提的东西里,除了特产,还有两瓶五粮液。
开门的是孔磬冬的夫人王卫华老师,一看张潮拎着酒来,就咧嘴就笑了:“你可被他骗了。”
看张潮一脸懵的样子,王卫华解释道:“老孔他其实不怎么喝酒,量浅的很。他那个‘燕大醉侠’的外号,是欺名盗世。”
孔磬冬闻言也出来了,哈哈大笑,道:“这就叫做‘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说着,就领着张潮到客厅坐下。
张潮也笑道:“不喝也没事,这酒师母拿去做菜也行。增香去腥,做海鲜尤其合适。”
孔磬冬看到张潮还拎着其他东西,忙道:“你人来了就行了,带这么多东西干嘛?”
张潮道:“都是家里的一些土特产,不值几个钱,给老师师母尝个新鲜。”
王卫华给张潮沏了茶,上了水果,孔磬冬和张潮闲聊了几句就问道:“钱教授那边你要去吗?”
张潮点点头道:“等下就准备从您这边直接过去他那儿,已经打了电话约了。”
孔磬冬道:“那刚好,我也是要去看望他的,择日不如撞日,就和你一块儿吧。”
张潮道:“好。我们不如现在就走?我去开车,您在家等着。”
孔磬冬笑道:“早听说你买了匹德国宝马,今天孔和尚就开开洋荤。”
不一会儿,张潮就把车开到了孔磬冬的楼下,接上他就出发了。孔磬冬给钱立群带了几本书,其中还有一本是线装的。这是只有极熟悉的师生间才会送的礼物。
钱立群教授住在西三旗的丹枫苑。这是一个2003年才竣工的小区,全部是4-5层的法式风格小楼,绿化率高,宛若花园,环境清幽。钱教授夫妇也刚搬进来不久。
敲了敲门,开门的正是钱教授,看到孔磬冬和张潮一起来了,十分开心,连忙将二人让进了屋子里。
张潮和孔磬冬来到客厅,才发现钱教授家里已经有一个访客,身材高大、体型消瘦,戴着眼镜,脸上挂着爽朗的笑容。
这不是老作家王濛又能是谁?
孔磬冬显然认识王濛,连忙上前和他握手道:“王老师,新年快乐!”
王濛也道:“新年快乐!”
张潮也忙不迭地伸手过去,王濛也没有矫情,和张潮用力地握了一下,还说道:“上次在庄重文奖的现场,我还想找你说说话,结果你小子早早就溜了。”
张潮不好意思地道:“第二天还有课,就想早点回去休息。”
王濛哈哈笑道:“恐怕是嫌弃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太吧。”
还不等张潮再解释,王濛就接着说道:“别说你了,我也嫌弃!一个地方老人多了以后,那气氛就不正常。”
这时候钱教授也走过了,他对王濛道:“你也知道啊?我和你说,你们那个作协,现在就是暮气沉沉,再没有新鲜血液,迟早变成死气沉沉。”
几人在客厅坐好。
王濛问张潮最近在写什么,张潮答道:“刚刚写完了一个长篇,春节以后应该就能正式出版了。最近在帮燕大剧社的同学写一出话剧。”
王濛很感兴趣地问道:“长篇就是那个《蜗居》吧?我去鲁院给高研班上课的时候,你的同学跟我提到了,说写的很棒。话剧写的是什么?”
张潮大概把《窝头会馆》的内容说了说,钱立群教授好奇道:“这是燕京味儿很浓的戏,你一个南方人也能写得来?”
不等张潮回答,王濛就接过话茬道:“非要燕京人才能写燕京戏?你们这些搞理论的,就是古板!我们写的,最擅长的就是学习吸收和运用……写哪里的人,就像是哪里的人——不过张潮,你写好以后可以先给我看看。”
王濛出生在旧北平,解放的时候他都已经参加工作了,而且还是地下工作。所以他对张潮的这出戏特别感兴趣,也有心看看这个南方的年轻人,能把这出北方戏写成什么样。
张潮忙答应道:“有您的指点,那就更好了。”
孔磬冬道:“张潮,你小子可以啊,你的创作竟然这么受王老师关注,连你在写什么都知道。”
钱教授不客气地道:“这老头老说张潮像他!”
王濛毫不脸红,反而得意地说道:“张潮19岁成名,写长篇;我也是19岁成名,写长篇。一个2004年,一个1954年,相隔半个世纪,他当然像我。不像我难道像你,贵州大山里一躲就是二十年……”
钱立群怒道:“我那躲吗……”
张潮只能坐着傻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想了半天,忽然四个字从脑海里飘过——“深肖朕躬”……
两个老头斗了半天嘴,王濛才截住话头,问了张潮一句:“你知道我们作协内部,开会时说到你有几次吗?”
张潮摇摇头。
王濛道:“我算算看——你把‘新理念作文大赛’轰倒了算一次,研究要不要招你上鲁院高研班一次,沪上书展你打了‘青春痘’那个比方后一次,还有最近的庄重文奖又是一次。
从来没有一个20岁的年轻作家,能让我们这些中老年人,说起这么多次。”
张潮道:“我这一点点成绩,何德何能……”
王濛道:“你别高兴得太早,不全是夸你的。说你哗众取宠的大有人在。”
一句话让张潮把谦虚的话憋回去了。
王濛接着道:“但是讨论来讨论去,我们普遍还是觉得你是个好孩子。我们文学界,沉寂得太久了——‘万马齐喑究可哀’啊。
其实在你之前,也出来了几个年轻人,但那时候我们这些中老年人除了记者采访的时候,说几句漂亮话以外,对他们的成长是没有任何关注、帮助的。
铁宁副主席曾经说过,现在他们发展成这样,我们协会有责任。以后,我们是要被他们指着脊梁骨骂的!”
张潮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韩涵,老作家白晔评价他“还离文坛很远”后,他爆出了那句经典名言——“什么坛到最后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都是花圈。”
钱教授道:“而且只有几个年轻人也不够啊。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还有没有哪个时代,像90年代到2000年初这段时间一样,几乎没有出现能照亮整个文坛的新星,活跃的几乎都是成名至少十几二十年的老作家。”
孔磬冬道:“这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关。90年代……确实太特殊了。”
王濛道:“不管什么原因,没有就是没有。文坛和我们的作协,都太小圈子化了。自从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井喷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来打破这个壁垒。
我们的文学刊物也是,好多现在都只接受熟悉的作者内部投稿了。新人要想出头,得写的比老作者好得多才行。要都是这样的标准,我当年就出不了头,刘新武他们也出不了头。
甚至有些作家,各类作品发表了几部甚至十几部,都引起了不少反响了,可我们内部还是视而不见。像那个王小波,到死,也没有摸到所谓‘文坛’的边。
他写的那么好,多少年轻人喜欢,但我们这些‘文坛’上的人,还是避而不谈,好像这个死人还会和我们争什么似的。”
这一番话,听的在座的人,都是一阵沉默。
他转头对张潮道:“张潮,你要多写、尽管写、大胆写,不要管那些条条框框。你要给未来二十年的国内文坛,为那些年轻作家冲一条路出来,给他们点亮火炬,知道沉下心来写作,是有希望的,文学不会辜负大家。
你不是喜欢就像大先生么?那就送一句大先生的话给你——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张潮打着哈欠起了床,去厨房煮面,特意往锅里打了两个蛋——既然是元旦,那就多吃个蛋庆祝一下吧。
昨晚的小宋嘉到底是什么心思,张潮后来懒得去猜。跨完年,就开车把她送回了天通苑。自己再开车到家的时候,已经1点多了。
现在的张潮总觉得有些身不由己,原本只想当个纯粹的作家,现在屁股后面却拖上了个公司。虽然是不得不搞,但总归是让自己的杂务变得繁多起来。
之所以想让马伯慵来,就是想着让他配合着黄杰夫,能让自己从这些杂务中解脱出来。甚至《长歌行》后续的脚本,他都想交给亲王来写了。
只是人家来的希望,确实不大。
说实话,张潮却没有觉得今天和昨天有什么不同,不过元旦假期是3天,他没想着都窝在家里码字。写完《蜗居》以后放松一下是既定计划,虽然又接了个剧本的活儿,但是也没必要赶这几天。
何况今天张潮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看望老师们去。
说起来张潮能来燕京上学,燕大、燕师大还有鲁院的几位老师是出了大力的。钱立群、于华、曹文宣、孔磬冬、邹光明……自己入学半年了,还没有好好感谢过人家。
所以早上9点钟,他就一一给几位老师打了电话,说了自己要去看望他们。除了于华和邹光明不在燕京以外,其他几位老师都愉快的答应了。
为了这次看望,张潮早就让家里给寄了不少福海的特产过来——茶叶、柿饼、李子干。自己则买了几瓶好酒。
第一个去的是孔磬冬的家。孔磬冬现在还住在燕大分配给他的教师公寓里,张潮都不用开车,拎着东西走路就到了。来看“燕大醉侠”,自然要带好酒——张潮提的东西里,除了特产,还有两瓶五粮液。
开门的是孔磬冬的夫人王卫华老师,一看张潮拎着酒来,就咧嘴就笑了:“你可被他骗了。”
看张潮一脸懵的样子,王卫华解释道:“老孔他其实不怎么喝酒,量浅的很。他那个‘燕大醉侠’的外号,是欺名盗世。”
孔磬冬闻言也出来了,哈哈大笑,道:“这就叫做‘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说着,就领着张潮到客厅坐下。
张潮也笑道:“不喝也没事,这酒师母拿去做菜也行。增香去腥,做海鲜尤其合适。”
孔磬冬看到张潮还拎着其他东西,忙道:“你人来了就行了,带这么多东西干嘛?”
张潮道:“都是家里的一些土特产,不值几个钱,给老师师母尝个新鲜。”
王卫华给张潮沏了茶,上了水果,孔磬冬和张潮闲聊了几句就问道:“钱教授那边你要去吗?”
张潮点点头道:“等下就准备从您这边直接过去他那儿,已经打了电话约了。”
孔磬冬道:“那刚好,我也是要去看望他的,择日不如撞日,就和你一块儿吧。”
张潮道:“好。我们不如现在就走?我去开车,您在家等着。”
孔磬冬笑道:“早听说你买了匹德国宝马,今天孔和尚就开开洋荤。”
不一会儿,张潮就把车开到了孔磬冬的楼下,接上他就出发了。孔磬冬给钱立群带了几本书,其中还有一本是线装的。这是只有极熟悉的师生间才会送的礼物。
钱立群教授住在西三旗的丹枫苑。这是一个2003年才竣工的小区,全部是4-5层的法式风格小楼,绿化率高,宛若花园,环境清幽。钱教授夫妇也刚搬进来不久。
敲了敲门,开门的正是钱教授,看到孔磬冬和张潮一起来了,十分开心,连忙将二人让进了屋子里。
张潮和孔磬冬来到客厅,才发现钱教授家里已经有一个访客,身材高大、体型消瘦,戴着眼镜,脸上挂着爽朗的笑容。
这不是老作家王濛又能是谁?
孔磬冬显然认识王濛,连忙上前和他握手道:“王老师,新年快乐!”
王濛也道:“新年快乐!”
张潮也忙不迭地伸手过去,王濛也没有矫情,和张潮用力地握了一下,还说道:“上次在庄重文奖的现场,我还想找你说说话,结果你小子早早就溜了。”
张潮不好意思地道:“第二天还有课,就想早点回去休息。”
王濛哈哈笑道:“恐怕是嫌弃我们这些老头老太太吧。”
还不等张潮再解释,王濛就接着说道:“别说你了,我也嫌弃!一个地方老人多了以后,那气氛就不正常。”
这时候钱教授也走过了,他对王濛道:“你也知道啊?我和你说,你们那个作协,现在就是暮气沉沉,再没有新鲜血液,迟早变成死气沉沉。”
几人在客厅坐好。
王濛问张潮最近在写什么,张潮答道:“刚刚写完了一个长篇,春节以后应该就能正式出版了。最近在帮燕大剧社的同学写一出话剧。”
王濛很感兴趣地问道:“长篇就是那个《蜗居》吧?我去鲁院给高研班上课的时候,你的同学跟我提到了,说写的很棒。话剧写的是什么?”
张潮大概把《窝头会馆》的内容说了说,钱立群教授好奇道:“这是燕京味儿很浓的戏,你一个南方人也能写得来?”
不等张潮回答,王濛就接过话茬道:“非要燕京人才能写燕京戏?你们这些搞理论的,就是古板!我们写的,最擅长的就是学习吸收和运用……写哪里的人,就像是哪里的人——不过张潮,你写好以后可以先给我看看。”
王濛出生在旧北平,解放的时候他都已经参加工作了,而且还是地下工作。所以他对张潮的这出戏特别感兴趣,也有心看看这个南方的年轻人,能把这出北方戏写成什么样。
张潮忙答应道:“有您的指点,那就更好了。”
孔磬冬道:“张潮,你小子可以啊,你的创作竟然这么受王老师关注,连你在写什么都知道。”
钱教授不客气地道:“这老头老说张潮像他!”
王濛毫不脸红,反而得意地说道:“张潮19岁成名,写长篇;我也是19岁成名,写长篇。一个2004年,一个1954年,相隔半个世纪,他当然像我。不像我难道像你,贵州大山里一躲就是二十年……”
钱立群怒道:“我那躲吗……”
张潮只能坐着傻笑,总觉得哪里不对劲,想了半天,忽然四个字从脑海里飘过——“深肖朕躬”……
两个老头斗了半天嘴,王濛才截住话头,问了张潮一句:“你知道我们作协内部,开会时说到你有几次吗?”
张潮摇摇头。
王濛道:“我算算看——你把‘新理念作文大赛’轰倒了算一次,研究要不要招你上鲁院高研班一次,沪上书展你打了‘青春痘’那个比方后一次,还有最近的庄重文奖又是一次。
从来没有一个20岁的年轻作家,能让我们这些中老年人,说起这么多次。”
张潮道:“我这一点点成绩,何德何能……”
王濛道:“你别高兴得太早,不全是夸你的。说你哗众取宠的大有人在。”
一句话让张潮把谦虚的话憋回去了。
王濛接着道:“但是讨论来讨论去,我们普遍还是觉得你是个好孩子。我们文学界,沉寂得太久了——‘万马齐喑究可哀’啊。
其实在你之前,也出来了几个年轻人,但那时候我们这些中老年人除了记者采访的时候,说几句漂亮话以外,对他们的成长是没有任何关注、帮助的。
铁宁副主席曾经说过,现在他们发展成这样,我们协会有责任。以后,我们是要被他们指着脊梁骨骂的!”
张潮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韩涵,老作家白晔评价他“还离文坛很远”后,他爆出了那句经典名言——“什么坛到最后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都是花圈。”
钱教授道:“而且只有几个年轻人也不够啊。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还有没有哪个时代,像90年代到2000年初这段时间一样,几乎没有出现能照亮整个文坛的新星,活跃的几乎都是成名至少十几二十年的老作家。”
孔磬冬道:“这也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关。90年代……确实太特殊了。”
王濛道:“不管什么原因,没有就是没有。文坛和我们的作协,都太小圈子化了。自从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井喷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来打破这个壁垒。
我们的文学刊物也是,好多现在都只接受熟悉的作者内部投稿了。新人要想出头,得写的比老作者好得多才行。要都是这样的标准,我当年就出不了头,刘新武他们也出不了头。
甚至有些作家,各类作品发表了几部甚至十几部,都引起了不少反响了,可我们内部还是视而不见。像那个王小波,到死,也没有摸到所谓‘文坛’的边。
他写的那么好,多少年轻人喜欢,但我们这些‘文坛’上的人,还是避而不谈,好像这个死人还会和我们争什么似的。”
这一番话,听的在座的人,都是一阵沉默。
他转头对张潮道:“张潮,你要多写、尽管写、大胆写,不要管那些条条框框。你要给未来二十年的国内文坛,为那些年轻作家冲一条路出来,给他们点亮火炬,知道沉下心来写作,是有希望的,文学不会辜负大家。
你不是喜欢就像大先生么?那就送一句大先生的话给你——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