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场上喧嚣不绝,哀声阵阵。
机灵点儿的队官已经行动起来,按照朱道临传授的方法,能背诵的帮助不能背诵的,聪明的帮助糊涂的,军官们跑来跑去大呼小叫忙得泥水飞溅。
边上的方队见状,也抓紧时间照葫芦画瓢。
哪怕是最不情愿的队官,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不敢违背朱道临的命令,这杀星可是有名的心狠手辣,真被他砍了脑袋那就冤大了。
台上的几个正副总教官脸色突变,终于看到朱道临狠毒的一面,原以为来到这儿好吃好喝军饷翻几倍,没想到这孙子出去几天回来马上发飙,明显是冲着所有军官来的。
明知如此,谁也不敢说个不字。
朱道临离开之前有言在先,要求的是五天之内所有官兵必须能背诵,如今已是七天上了,还有大半官兵背不下,有些军官干脆就当成耳边风,没想到今天终于见鬼了,遇到了如此严苛的领军之将。
绝大多数军官在自己的军旅生涯中没见过朱道临这样的狠人,今天终于见识了,不知道是幸运还是倒霉。
厉易良望着人声鼎沸如同菜市场般的大校场频频摇头,又不得不佩服朱道临来的这一手。
更令厉易良惊愕的是,身边这位年轻的新晋四品将军文武双全,他的高绝琴技已成为十里秦淮的传奇,他的非凡武功让军中老鸟都肃然起敬,可是谁能想到,这么一个声名赫赫的大名人说起粗话来如此狠毒?开口闭口就是老子,竟敢当着13,000官兵的面,大骂所有人是狗娘养的!
如此强悍的做派,恐怕连魏国公和隆平侯都要甘拜下风。
台下仍然人声鼎沸,背诵声不绝于耳,台上却陷入长时间的沉默。
厉易良实在忍不住,抹了一把脸上湿漉漉的雨水,稍稍靠近笔直屹立的朱道临。压低声音,悄悄问道:“大人,你真的决定各队只要有一个人背不出来,队里所有人都得跟着受累吗?”
“那当然。军中无戏言。”
朱道临低声回应,眼睛仍然紧紧盯着校场上军官们的表现。
厉易良想了想再问:“要是真的有人到了明天早上还背不出来,难道大人也陪他到明天?”
朱道临的声音仍然非常平静:“还是那句话,军中无戏言!”
“难道大人没听说过法不责众这句话?”厉易良的声音透出股狠劲。
朱道临这才转向他,面无表情地回答:“老哥。你这句话估计在辽东和宣大一线已经变成至理名言了……”
“百万大明官兵面对满清鞑子时,最喜欢说的恐怕就是这句话了,可我偏偏讨厌这句话,因为说这句话的时候,就意味着一个军人已经抛弃自己的神圣职责,抛弃了国法、军法,抛弃了军人的尊严!”
“一旦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说这话的人就会把自己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全都给抛弃掉,这样的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这样的军队。我要他来做什么?除了耗费粮食,还有什么用处?”
厉易良心中巨震,脸色不断变换,垂下头后退一步,心悦诚服地弯腰行礼:“谢谢将军!厉易良受教了!”
朱道临上前托住他的双手,脸上的神色无比真诚:“易老哥,我不瞒你,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要让所有官兵明白什么叫军令如山,什么叫做责任和尊严。只要他们有一天不明白,我就打击他们一天,逼迫他们一天,直到他们全都明白为止!”
“只要大家明白了。这支军队就有了灵魂,就有了军魂,就会成为一直打不烂、拖不跨的钢铁军队!”
“如果老哥还有疑惑,不妨拭目以待,半年!只需帮我半年,半年之后我会带出一支大明朝最强的军队给你瞧瞧!”
午时已过。细雨未停。
泥泞不堪的大校场上仍旧人声鼎沸,12,300官兵已经在雨中待了四个多小时,早已全身湿透,又累又饿,可仍然需要努力背诵三十条军法军令,没有一个人敢离开笼罩在朦朦细雨中的大校场,有屎有尿只能苦苦憋着,实在憋不住的只能拉在裤裆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士卒在队长、队副和什长组成的考核小组面前背诵过关,总教官厉易良亲自率领三个副手策马其中,严格检查,每隔半小时派出一人跑到检阅台下,向台上笔直站立如同石像般的朱大人禀报检查结果。
所有人都领教了朱道临的冷酷与严厉,深刻体会杀伐果断铁腕治军的巨大震慑力,新兵们吃饱喝足混日子的想法彻底消失,军官们升官发财的美梦支离破碎。
不过,在这个关头,哪怕是对朱道临的做法极度不满的军官,此时也不敢主动跳出来扎刺,深恐心狠手辣胆大包天的朱道临把自己当成儆猴的那只鸡。
黄昏时分,下了一夜一天的细雨终于停下,南大营的大校场里仍然人头攒动,喧嚣四起。
在强大的压力下,绝大部分新兵爆发潜能,先后背诵过关,却因为还有不少同伴结结巴巴始终无法通过而跟着受累。
着急的提醒声、恼火的呵斥声甚至谩骂声越来越响,被众多教官和同伴围在中间的少数倒霉蛋不是一脸的麻木,就是吓得瑟瑟发抖,哪里还能记得背了七天仍然无法记住的三十条军法军规?
朱道临终于动了,挥挥手叫来记录考核情况的值星官:“还有多少人没通过?”
“报告大人,根据一刻钟前报来的数字,还有784人未能过关。”
值星官是全军最为幸运的人,因为要统计不断报上的数字,朱道临特别吩咐一位年轻小旗为他撑起一把油纸伞。
朱道临暗自叹息,脸上却是一如既往的冷漠:“通知总教官,传令下去,全军集合,各队把没有过关的士卒送到我这儿来。”
“是!”
年轻的值星官立刻收起发潮的统计册,跑向东面百米外骑马巡视的总教官厉易良。
五分钟不到,全场官兵完成集合,队形变得整齐许多,各队官长把自己队伍里没有过关的新兵领到台下整齐列队,惶恐不安地等待可能遭到的责罚。
年轻值星官迅速把点验数字报给台上的朱道临:“报告大人,各队尚未过关人数总计547人!”
朱道临上前三步来到高台边沿,默默看着台下目光躲闪的547名新兵,全场官兵紧张地注视着高台,不知道这一次冷酷无情的朱大人会如何处理几百个倒霉蛋。(未完待续。)
机灵点儿的队官已经行动起来,按照朱道临传授的方法,能背诵的帮助不能背诵的,聪明的帮助糊涂的,军官们跑来跑去大呼小叫忙得泥水飞溅。
边上的方队见状,也抓紧时间照葫芦画瓢。
哪怕是最不情愿的队官,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不敢违背朱道临的命令,这杀星可是有名的心狠手辣,真被他砍了脑袋那就冤大了。
台上的几个正副总教官脸色突变,终于看到朱道临狠毒的一面,原以为来到这儿好吃好喝军饷翻几倍,没想到这孙子出去几天回来马上发飙,明显是冲着所有军官来的。
明知如此,谁也不敢说个不字。
朱道临离开之前有言在先,要求的是五天之内所有官兵必须能背诵,如今已是七天上了,还有大半官兵背不下,有些军官干脆就当成耳边风,没想到今天终于见鬼了,遇到了如此严苛的领军之将。
绝大多数军官在自己的军旅生涯中没见过朱道临这样的狠人,今天终于见识了,不知道是幸运还是倒霉。
厉易良望着人声鼎沸如同菜市场般的大校场频频摇头,又不得不佩服朱道临来的这一手。
更令厉易良惊愕的是,身边这位年轻的新晋四品将军文武双全,他的高绝琴技已成为十里秦淮的传奇,他的非凡武功让军中老鸟都肃然起敬,可是谁能想到,这么一个声名赫赫的大名人说起粗话来如此狠毒?开口闭口就是老子,竟敢当着13,000官兵的面,大骂所有人是狗娘养的!
如此强悍的做派,恐怕连魏国公和隆平侯都要甘拜下风。
台下仍然人声鼎沸,背诵声不绝于耳,台上却陷入长时间的沉默。
厉易良实在忍不住,抹了一把脸上湿漉漉的雨水,稍稍靠近笔直屹立的朱道临。压低声音,悄悄问道:“大人,你真的决定各队只要有一个人背不出来,队里所有人都得跟着受累吗?”
“那当然。军中无戏言。”
朱道临低声回应,眼睛仍然紧紧盯着校场上军官们的表现。
厉易良想了想再问:“要是真的有人到了明天早上还背不出来,难道大人也陪他到明天?”
朱道临的声音仍然非常平静:“还是那句话,军中无戏言!”
“难道大人没听说过法不责众这句话?”厉易良的声音透出股狠劲。
朱道临这才转向他,面无表情地回答:“老哥。你这句话估计在辽东和宣大一线已经变成至理名言了……”
“百万大明官兵面对满清鞑子时,最喜欢说的恐怕就是这句话了,可我偏偏讨厌这句话,因为说这句话的时候,就意味着一个军人已经抛弃自己的神圣职责,抛弃了国法、军法,抛弃了军人的尊严!”
“一旦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说这话的人就会把自己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全都给抛弃掉,这样的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这样的军队。我要他来做什么?除了耗费粮食,还有什么用处?”
厉易良心中巨震,脸色不断变换,垂下头后退一步,心悦诚服地弯腰行礼:“谢谢将军!厉易良受教了!”
朱道临上前托住他的双手,脸上的神色无比真诚:“易老哥,我不瞒你,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要让所有官兵明白什么叫军令如山,什么叫做责任和尊严。只要他们有一天不明白,我就打击他们一天,逼迫他们一天,直到他们全都明白为止!”
“只要大家明白了。这支军队就有了灵魂,就有了军魂,就会成为一直打不烂、拖不跨的钢铁军队!”
“如果老哥还有疑惑,不妨拭目以待,半年!只需帮我半年,半年之后我会带出一支大明朝最强的军队给你瞧瞧!”
午时已过。细雨未停。
泥泞不堪的大校场上仍旧人声鼎沸,12,300官兵已经在雨中待了四个多小时,早已全身湿透,又累又饿,可仍然需要努力背诵三十条军法军令,没有一个人敢离开笼罩在朦朦细雨中的大校场,有屎有尿只能苦苦憋着,实在憋不住的只能拉在裤裆里。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士卒在队长、队副和什长组成的考核小组面前背诵过关,总教官厉易良亲自率领三个副手策马其中,严格检查,每隔半小时派出一人跑到检阅台下,向台上笔直站立如同石像般的朱大人禀报检查结果。
所有人都领教了朱道临的冷酷与严厉,深刻体会杀伐果断铁腕治军的巨大震慑力,新兵们吃饱喝足混日子的想法彻底消失,军官们升官发财的美梦支离破碎。
不过,在这个关头,哪怕是对朱道临的做法极度不满的军官,此时也不敢主动跳出来扎刺,深恐心狠手辣胆大包天的朱道临把自己当成儆猴的那只鸡。
黄昏时分,下了一夜一天的细雨终于停下,南大营的大校场里仍然人头攒动,喧嚣四起。
在强大的压力下,绝大部分新兵爆发潜能,先后背诵过关,却因为还有不少同伴结结巴巴始终无法通过而跟着受累。
着急的提醒声、恼火的呵斥声甚至谩骂声越来越响,被众多教官和同伴围在中间的少数倒霉蛋不是一脸的麻木,就是吓得瑟瑟发抖,哪里还能记得背了七天仍然无法记住的三十条军法军规?
朱道临终于动了,挥挥手叫来记录考核情况的值星官:“还有多少人没通过?”
“报告大人,根据一刻钟前报来的数字,还有784人未能过关。”
值星官是全军最为幸运的人,因为要统计不断报上的数字,朱道临特别吩咐一位年轻小旗为他撑起一把油纸伞。
朱道临暗自叹息,脸上却是一如既往的冷漠:“通知总教官,传令下去,全军集合,各队把没有过关的士卒送到我这儿来。”
“是!”
年轻的值星官立刻收起发潮的统计册,跑向东面百米外骑马巡视的总教官厉易良。
五分钟不到,全场官兵完成集合,队形变得整齐许多,各队官长把自己队伍里没有过关的新兵领到台下整齐列队,惶恐不安地等待可能遭到的责罚。
年轻值星官迅速把点验数字报给台上的朱道临:“报告大人,各队尚未过关人数总计547人!”
朱道临上前三步来到高台边沿,默默看着台下目光躲闪的547名新兵,全场官兵紧张地注视着高台,不知道这一次冷酷无情的朱大人会如何处理几百个倒霉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