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匆匆而过,转眼便是三年光阴,
三年时间,小小的牛家村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中的土坯房全部推倒重建,取而代之的是青砖黑瓦的名堂小院。
牛家村原本才二十来户近百人口,而经过三年潜心发展,村里又多出二十来户近百人口,呈现一片兴旺发达之像。
别的不说,单单村里多出的三家豆腐作坊以及议价扎油作坊,便给小小的牛家村带来丰厚利润,以及足够改变村民生活质量的钱财。
因为这几家作坊的缘故,村口的大路上时常人来车往热闹非凡,作坊里出产的豆腐以及菜油豆油,还有功用多样的豆渣,都是附近村镇百姓十分喜爱的生活用品,甚至临安的几家酒楼都有牛家村出产的豆腐以及豆油。
牛家村一下子变得人气十足,自然吸引不少走街窜巷的货郎以及专门服务于村镇的游动小贩,在村口大晒谷场一角,甚至逐渐形成了一处小小的热闹市集,吸引邻近村镇乡民光顾以及消费。
要说变化最大的,当属村中私塾。
两年前私塾便搬离了祠堂,在临近山林的一处开阔地带,又重新盖起了一座三进大院落,成为了新的私塾校址。
而私塾手下更是有两家作为学生实践学习之用的豆腐作坊和豆油作坊,每日出产虽说不多却也足够维持私塾正常运转,包括提供学生们的中饭以及必须的学习消耗品比如书写用的草纸等等。
现在不仅仅是牛家村村民将自家孩子送到私塾读书认字,就是附近村民也纷纷求托将孩子送了过来,读书识字还是次要的,能够学上一门以后吃喝不愁的手艺,才是吸引附近村民将孩子送来的最大动力。
没办法,眼球效应威力不小!
也就是去年,牛家村私塾第一批学生正式毕业,一共八名十五岁左右小子,因为天赋和年龄的关系没有一个走读书科考上之路的。
但他们近三年时间的学习也不是白费的,不仅读完了三百千以及基础数学运算,更是学得一门或者几门吃饭手艺。
他们一毕业不是跑到县里商铺应聘帐房先生,便是自家开豆腐作坊或者合伙开榨油作坊,牛家村短短三年时间发生的巨大变化,其中起码有这几位私塾毕业学生大半功劳。
那几家作坊财源滚滚没错,可无论制作豆腐还是榨油都需要原材料吧,而且随着生意逐渐扩大所需原材料的数量迅速增加。
毕竟都是些矛头小子,社会经验太少像是采购这等活计,自然得交由村中青壮村民负责,这里头的油水虽然不多也足够经手的村民赚到不少铜板改善家中生活状况。
而附近村镇也乐意把家里种的豆子卖给牛家村的采购人员,没办法他们如果将豆子卖给镇上的榨油和豆腐作坊的话,价钱还不足牛家村统一采购价格的一半,可想而知家中种有豆子的乡民会做和选择。
有了这样活生生的例子,临近村子的村民不想把自家孩子送到牛家村私塾才怪。反正私塾又不参合到激烈的外部商业竞争之中,与镇上的类似作坊有利益冲突,纯粹的教学教手艺谁也说不出一个不是来。
不仅是临近村庄的村民,就是最近的镇上居民,听闻消息后亲自跑来牛家村考察了一番,回去后也琢磨着把自家小子送来读书学艺。
尽管牛家村里正与村人都明里暗里向林沙表示,不希望私塾接纳外村学生,不过林沙都没当回事,只靠孩子年龄合适又没有隐疾在身,他大开方便之门照收不误。
他的理由也很强大,牛家村实力不足又太过惹眼,要是不趁着镇上强力人物插手前,多多招收外来学生扩大影响,广泛结网形成一股强大的利益网络,迫使那些心怀鬼胎之辈不敢胡来的话,真等事到临头再做什么准备就迟了。
里正跟村人闻言虽然心中依旧不怎么甘愿,却也不得不承认林沙所言有理。
通过那些‘采购人员’的嘴,林沙确实察觉到外村和镇上对牛家村突然富裕起来的眼红和嫉妒,这些‘采购人员’在外头也开始受到地头蛇的刁难和敲诈,虽然情况还不严重却是个不好苗头。
私塾的规模扩大了学生数量一下子也超过百人,再像之前那样开大班就有些不合适宜了。
从今年开始,在林沙的统筹指导下,又有私塾先生们的查漏补缺共同完善,私塾便大刀阔斧的实行了分班制。
按照年龄大小,识字程度以及学习进度,将百来位学生分成五个班,每本二十到三十人不等,按照不同的教学计划和课本教授学习。
同样按照现代综合性学校的模式,每月都要组织一次考试,连续三次考试排名倒数三位的学生,对不起直接把开除送回家。
这事就很打脸了,当学生家长们知道私塾的这一规定后,满口子赞同之余等孩子回家后就没少敲打,有的甚至直接动手动鞭子,严厉警告自家小子一定要学好,坚决不能因为学习成绩太渣被私塾开除,真要出了这事那一家人的脸面将丢得干干净净,在村里也别想抬头见人了。
因为私塾的待遇很好,有自己的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财政支援,私塾不仅提供免费的草纸和墨条供应学生学字练习,同时还供应一顿颇有油水的午饭,起码在菜里能看到家里可能一年都吃不到的肉食,就是为了每天中午这一顿‘丰盛’午饭,私塾里的学生都个个刻苦人人用功,不愿失去这样的大好机会。
还真别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就是早熟得很,他们早就经历过贫苦生活的折磨,对于能够改变他们以后人生命运的读书机会十分看重。
尽管在林沙以及几位私塾先生看来,上百学生中真正有读书天分的不过两三人而已,可是勤能补拙经过不满一年时间的刻苦学习,起码有十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表现出了有忘在科举上一搏的潜质,不说进士举人什么的起码只要继续努力下去一个童生秀才的名头是跑不了的。
其他学生也不能说没有机会,只是他们眼下的努力程度还不够,又或者心思根本就没在读书之上,而是专门奔着私塾所交杂学手艺而来。
不能说这些学生太过功利,只能道一句生活艰难。
村人的日子实在太过困苦,家中孩子一般十岁有的更是从六岁可是,便得负担家中的部分生活重担,早早认识了铜板的重要性,也见识到了社会底层的艰难与不易,对于赚钱补贴家用的强烈心愿可以理解。
不过他们的愿望强烈归强烈,但林沙不可能给他们开后门,想要学一门生活技能可以,但必须把启蒙读物三百千学完达到要求再说,之前是不会轻易教授他们任何生活技能的。
学校生源大为扩充,单靠林沙跟曲灵风两个先生自然不够。没错曲灵风不仅是教授杂学的先生,同时以他的水平也足够教授学生考取举人的水平!
没办法,黄药师就是这么牛,曲灵风作为黄药师的大弟子,跟随黄药师学习的时间最长,虽然没有黄药师那种逆天学习天赋,却也是熟读四书五经以及一些杂学典籍,同时在机关术数方面的造诣也是相当之高。
私塾的杂学科目完全就是曲灵风一人支撑而起,当然那些早早毕业的学生也没能逃脱,只要他们一有空闲时间,便被林沙和曲灵风抓来当临时教授先生,就按他们当初所学那般依样画葫芦就成。
当然这样还远远不够,等私塾所有的豆腐以及油料作坊开起来后,手头有了钱的林沙大手一挥,‘高薪’从外村聘请了五位童生秀才当作授课先生,其中就有杨铁心妻子包惜弱的老爹包老头。
有了新来先生帮衬,林沙身上的教学负担一下子减轻不少,能够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规划私塾的教学计划以及各种学科,以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争取人人有所成个个有所得。
目前牛家村私塾拥有学生一百二十六人,正式先生七人临时先生近十人,分出了文课术数,木工打铁,豆腐油料制作等等课程,标准的大杂侩模式。
一开始还有思维死板的先生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私塾就是读书科考的地方,怎么能将杂学这等上得台面的玩意也划入教学计划之中,没得有辱斯文?
林沙闻言很有些哭笑不得,要不是怕把这位好容易请来的先生气走,他真想喷他一脸唾沫星子。
这厮肯定是被宋真宗鼓励读书的那几句打油诗给忽悠瘸了,说什么‘书中自由千种栗,书中自有黄金屋’,那是考过进士之后才有的资格好不好,前面的童生跟举人屁都不是,可全国又有多少学生就连童生和举人都考不上,要是再不让学生们学会一两门求生手艺,日子还过不过了?(未完待续。)
三年时间,小小的牛家村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中的土坯房全部推倒重建,取而代之的是青砖黑瓦的名堂小院。
牛家村原本才二十来户近百人口,而经过三年潜心发展,村里又多出二十来户近百人口,呈现一片兴旺发达之像。
别的不说,单单村里多出的三家豆腐作坊以及议价扎油作坊,便给小小的牛家村带来丰厚利润,以及足够改变村民生活质量的钱财。
因为这几家作坊的缘故,村口的大路上时常人来车往热闹非凡,作坊里出产的豆腐以及菜油豆油,还有功用多样的豆渣,都是附近村镇百姓十分喜爱的生活用品,甚至临安的几家酒楼都有牛家村出产的豆腐以及豆油。
牛家村一下子变得人气十足,自然吸引不少走街窜巷的货郎以及专门服务于村镇的游动小贩,在村口大晒谷场一角,甚至逐渐形成了一处小小的热闹市集,吸引邻近村镇乡民光顾以及消费。
要说变化最大的,当属村中私塾。
两年前私塾便搬离了祠堂,在临近山林的一处开阔地带,又重新盖起了一座三进大院落,成为了新的私塾校址。
而私塾手下更是有两家作为学生实践学习之用的豆腐作坊和豆油作坊,每日出产虽说不多却也足够维持私塾正常运转,包括提供学生们的中饭以及必须的学习消耗品比如书写用的草纸等等。
现在不仅仅是牛家村村民将自家孩子送到私塾读书认字,就是附近村民也纷纷求托将孩子送了过来,读书识字还是次要的,能够学上一门以后吃喝不愁的手艺,才是吸引附近村民将孩子送来的最大动力。
没办法,眼球效应威力不小!
也就是去年,牛家村私塾第一批学生正式毕业,一共八名十五岁左右小子,因为天赋和年龄的关系没有一个走读书科考上之路的。
但他们近三年时间的学习也不是白费的,不仅读完了三百千以及基础数学运算,更是学得一门或者几门吃饭手艺。
他们一毕业不是跑到县里商铺应聘帐房先生,便是自家开豆腐作坊或者合伙开榨油作坊,牛家村短短三年时间发生的巨大变化,其中起码有这几位私塾毕业学生大半功劳。
那几家作坊财源滚滚没错,可无论制作豆腐还是榨油都需要原材料吧,而且随着生意逐渐扩大所需原材料的数量迅速增加。
毕竟都是些矛头小子,社会经验太少像是采购这等活计,自然得交由村中青壮村民负责,这里头的油水虽然不多也足够经手的村民赚到不少铜板改善家中生活状况。
而附近村镇也乐意把家里种的豆子卖给牛家村的采购人员,没办法他们如果将豆子卖给镇上的榨油和豆腐作坊的话,价钱还不足牛家村统一采购价格的一半,可想而知家中种有豆子的乡民会做和选择。
有了这样活生生的例子,临近村子的村民不想把自家孩子送到牛家村私塾才怪。反正私塾又不参合到激烈的外部商业竞争之中,与镇上的类似作坊有利益冲突,纯粹的教学教手艺谁也说不出一个不是来。
不仅是临近村庄的村民,就是最近的镇上居民,听闻消息后亲自跑来牛家村考察了一番,回去后也琢磨着把自家小子送来读书学艺。
尽管牛家村里正与村人都明里暗里向林沙表示,不希望私塾接纳外村学生,不过林沙都没当回事,只靠孩子年龄合适又没有隐疾在身,他大开方便之门照收不误。
他的理由也很强大,牛家村实力不足又太过惹眼,要是不趁着镇上强力人物插手前,多多招收外来学生扩大影响,广泛结网形成一股强大的利益网络,迫使那些心怀鬼胎之辈不敢胡来的话,真等事到临头再做什么准备就迟了。
里正跟村人闻言虽然心中依旧不怎么甘愿,却也不得不承认林沙所言有理。
通过那些‘采购人员’的嘴,林沙确实察觉到外村和镇上对牛家村突然富裕起来的眼红和嫉妒,这些‘采购人员’在外头也开始受到地头蛇的刁难和敲诈,虽然情况还不严重却是个不好苗头。
私塾的规模扩大了学生数量一下子也超过百人,再像之前那样开大班就有些不合适宜了。
从今年开始,在林沙的统筹指导下,又有私塾先生们的查漏补缺共同完善,私塾便大刀阔斧的实行了分班制。
按照年龄大小,识字程度以及学习进度,将百来位学生分成五个班,每本二十到三十人不等,按照不同的教学计划和课本教授学习。
同样按照现代综合性学校的模式,每月都要组织一次考试,连续三次考试排名倒数三位的学生,对不起直接把开除送回家。
这事就很打脸了,当学生家长们知道私塾的这一规定后,满口子赞同之余等孩子回家后就没少敲打,有的甚至直接动手动鞭子,严厉警告自家小子一定要学好,坚决不能因为学习成绩太渣被私塾开除,真要出了这事那一家人的脸面将丢得干干净净,在村里也别想抬头见人了。
因为私塾的待遇很好,有自己的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财政支援,私塾不仅提供免费的草纸和墨条供应学生学字练习,同时还供应一顿颇有油水的午饭,起码在菜里能看到家里可能一年都吃不到的肉食,就是为了每天中午这一顿‘丰盛’午饭,私塾里的学生都个个刻苦人人用功,不愿失去这样的大好机会。
还真别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也就是早熟得很,他们早就经历过贫苦生活的折磨,对于能够改变他们以后人生命运的读书机会十分看重。
尽管在林沙以及几位私塾先生看来,上百学生中真正有读书天分的不过两三人而已,可是勤能补拙经过不满一年时间的刻苦学习,起码有十分之一以上的学生,表现出了有忘在科举上一搏的潜质,不说进士举人什么的起码只要继续努力下去一个童生秀才的名头是跑不了的。
其他学生也不能说没有机会,只是他们眼下的努力程度还不够,又或者心思根本就没在读书之上,而是专门奔着私塾所交杂学手艺而来。
不能说这些学生太过功利,只能道一句生活艰难。
村人的日子实在太过困苦,家中孩子一般十岁有的更是从六岁可是,便得负担家中的部分生活重担,早早认识了铜板的重要性,也见识到了社会底层的艰难与不易,对于赚钱补贴家用的强烈心愿可以理解。
不过他们的愿望强烈归强烈,但林沙不可能给他们开后门,想要学一门生活技能可以,但必须把启蒙读物三百千学完达到要求再说,之前是不会轻易教授他们任何生活技能的。
学校生源大为扩充,单靠林沙跟曲灵风两个先生自然不够。没错曲灵风不仅是教授杂学的先生,同时以他的水平也足够教授学生考取举人的水平!
没办法,黄药师就是这么牛,曲灵风作为黄药师的大弟子,跟随黄药师学习的时间最长,虽然没有黄药师那种逆天学习天赋,却也是熟读四书五经以及一些杂学典籍,同时在机关术数方面的造诣也是相当之高。
私塾的杂学科目完全就是曲灵风一人支撑而起,当然那些早早毕业的学生也没能逃脱,只要他们一有空闲时间,便被林沙和曲灵风抓来当临时教授先生,就按他们当初所学那般依样画葫芦就成。
当然这样还远远不够,等私塾所有的豆腐以及油料作坊开起来后,手头有了钱的林沙大手一挥,‘高薪’从外村聘请了五位童生秀才当作授课先生,其中就有杨铁心妻子包惜弱的老爹包老头。
有了新来先生帮衬,林沙身上的教学负担一下子减轻不少,能够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规划私塾的教学计划以及各种学科,以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争取人人有所成个个有所得。
目前牛家村私塾拥有学生一百二十六人,正式先生七人临时先生近十人,分出了文课术数,木工打铁,豆腐油料制作等等课程,标准的大杂侩模式。
一开始还有思维死板的先生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私塾就是读书科考的地方,怎么能将杂学这等上得台面的玩意也划入教学计划之中,没得有辱斯文?
林沙闻言很有些哭笑不得,要不是怕把这位好容易请来的先生气走,他真想喷他一脸唾沫星子。
这厮肯定是被宋真宗鼓励读书的那几句打油诗给忽悠瘸了,说什么‘书中自由千种栗,书中自有黄金屋’,那是考过进士之后才有的资格好不好,前面的童生跟举人屁都不是,可全国又有多少学生就连童生和举人都考不上,要是再不让学生们学会一两门求生手艺,日子还过不过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