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就是《三字经》的开篇。
话说《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的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如今,林逸即将拍出的这部宋版书竟然是大名鼎鼎的《三字经》,再次洗刷了所有人的认知。
为什么?因为之前所有人已经猜测这部书是不是儿童启蒙读物,没想到结果竟然是真的。
猜想变成现实,让所有人大吃一惊。那种感觉就像是买“彩-票”猜对了号码一样,让人吃惊之余,还读了一份惊喜。
果然,果然如此!
没想到这次参拍的三样宋版书竟然是同一个系列,都是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
前面是《千字文》,《百家姓》,这一本则是《三字经》,林逸似乎早有了这样的决定,要把宋代的儿童启蒙读物拍卖进行到底。
不说那些藏家看客,还有专家学者们,只说那金陵四大藏家,基本上都一辆的惊愕,并且是惊愕莫名。
想一想也就明白了,这事儿太不科学了。
怎么可能三部书都是宋版本,又怎么可能三部宋版本又都是儿童启蒙读物?
太邪乎了!
陆三爷心中有了计较,和自己身边的军师开始悄声低语,可想而知,他对这部书兴趣很大,旁边另外三位爷也都开始和身边的军师合计,合计该出多少的价码。
一时间,虽然拍卖还没开始,整个气氛已经紧张和严肃起来。
不过好戏还在后面,因为在扫描仪的作用下,这部宋版书才算是彻底露出了真容。
首先打开这黄颜色的书函,《三字经》呈现出来,看封面的色泽,竟然有些像是麻黄纸。
看到这种颜色,包括四大藏家,在座的专家学者,都禁不住露出了一丝惊异。为什么?因为这种色泽造假的古籍善本是最多,也最难以甄别的。
原来,随着古籍旧书收藏队伍的壮大,越来越多的新手加入进来,而市场上赝品层出不穷。尤其随着当前古籍收藏市场升温,一些不法商人伪造古书,欺骗外行人,其中用茶染旧纸张冒充旧作来作伪古书是常用的手法。还有作伪者利用存有的古纸新印古书内容,然后订成“古籍”,这种作伪方法尽管较少,但却使人很难从纸上辨别其真假。
除此之外,还有作假者将原目录裁去部分或全部,使人不知收全该书究竟有多少卷,以便用残本充当全本,这是作伪者最常用的在目录上做的手脚。
当然,只要是行家里手,或者古书高手就都可以从装订线、书颜色等方面进行辨别,还要注意闻一闻油墨味,现代书和古书差别很明显。此外,古籍经过岁月磨炼,外表一般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破损、霉烂或虫蛀。新手在购入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纸质、序跋、排挤、目录等细节,从这些方面来辨别真伪。
但眼前这部《三字经》到底是真,是假,却还需要进一步的推断。
对于大家的诧异,林逸全都看在眼里,他当然明白这些是什么意思。因为当他第一次看到这部书的时候,也差点打了眼,以为是一部赝品古书;不过惊喜还在后面,在林逸看来,真假这种东西,有时候也是竞争的催化剂,就看你眼力高低了。
在林逸的示意下,刘玉刘教授一边慢慢地打开那部麻黄纸《三字经》一边说道:“总所周知,在珍贵的古籍版本中,纸张多用竹纸,白棉纸,以及玉扣纸等等,麻黄纸用的比较少,为什么?因为这种纸张的造纸方方法从东晋时期开始盛行,到了宋代成为古籍的专用纸张,可是随着宋版书的消失,这种纸张的古籍也就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就是我们经常接触的棉纸和竹纸……可以说这是造纸工业的进步,也可以说是宋代古籍的没落。所以,麻黄纸实际上已经成为鉴定一部古籍是不是宋版书的重要因素。”
“可是,随着当今造假技术的提高,很多造假商贩为了牟取暴利,就变着法儿地造出这种‘麻黄纸’来,以便把手中的古籍充当宋版书来买卖。使得现在很多人只要一看见所谓的‘麻黄纸’,就以为这是假的,是赝品古书。那么这部书,到底是真是假,就请大家擦亮眼睛,仔细甄别吧!”
说话间,刘教授就戴着白手套的手,轻轻地揭开了《三字经》的封面,露出了里面的扉页,然后所有人一眼就看见里面的大红藏章---
这次印章上不是什么“过云楼”,也不是什么“皕宋楼”,而是五个匪夷所思的大字---
所有专家学者,所有藏家加收,全都瞪大眼睛仔细甄别。
扫描仪将那五个大字清晰地呈现在了银幕上,使得那些眼神近视模糊的人,也能把这五个大字看得真真切切,最后,大家终于看出来了,那五个大字赫然就是---“与身俱存亡”!(未完待续。)
话说《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顺口、易记等特点,使其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的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如今,林逸即将拍出的这部宋版书竟然是大名鼎鼎的《三字经》,再次洗刷了所有人的认知。
为什么?因为之前所有人已经猜测这部书是不是儿童启蒙读物,没想到结果竟然是真的。
猜想变成现实,让所有人大吃一惊。那种感觉就像是买“彩-票”猜对了号码一样,让人吃惊之余,还读了一份惊喜。
果然,果然如此!
没想到这次参拍的三样宋版书竟然是同一个系列,都是古代的儿童启蒙读物。
前面是《千字文》,《百家姓》,这一本则是《三字经》,林逸似乎早有了这样的决定,要把宋代的儿童启蒙读物拍卖进行到底。
不说那些藏家看客,还有专家学者们,只说那金陵四大藏家,基本上都一辆的惊愕,并且是惊愕莫名。
想一想也就明白了,这事儿太不科学了。
怎么可能三部书都是宋版本,又怎么可能三部宋版本又都是儿童启蒙读物?
太邪乎了!
陆三爷心中有了计较,和自己身边的军师开始悄声低语,可想而知,他对这部书兴趣很大,旁边另外三位爷也都开始和身边的军师合计,合计该出多少的价码。
一时间,虽然拍卖还没开始,整个气氛已经紧张和严肃起来。
不过好戏还在后面,因为在扫描仪的作用下,这部宋版书才算是彻底露出了真容。
首先打开这黄颜色的书函,《三字经》呈现出来,看封面的色泽,竟然有些像是麻黄纸。
看到这种颜色,包括四大藏家,在座的专家学者,都禁不住露出了一丝惊异。为什么?因为这种色泽造假的古籍善本是最多,也最难以甄别的。
原来,随着古籍旧书收藏队伍的壮大,越来越多的新手加入进来,而市场上赝品层出不穷。尤其随着当前古籍收藏市场升温,一些不法商人伪造古书,欺骗外行人,其中用茶染旧纸张冒充旧作来作伪古书是常用的手法。还有作伪者利用存有的古纸新印古书内容,然后订成“古籍”,这种作伪方法尽管较少,但却使人很难从纸上辨别其真假。
除此之外,还有作假者将原目录裁去部分或全部,使人不知收全该书究竟有多少卷,以便用残本充当全本,这是作伪者最常用的在目录上做的手脚。
当然,只要是行家里手,或者古书高手就都可以从装订线、书颜色等方面进行辨别,还要注意闻一闻油墨味,现代书和古书差别很明显。此外,古籍经过岁月磨炼,外表一般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破损、霉烂或虫蛀。新手在购入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纸质、序跋、排挤、目录等细节,从这些方面来辨别真伪。
但眼前这部《三字经》到底是真,是假,却还需要进一步的推断。
对于大家的诧异,林逸全都看在眼里,他当然明白这些是什么意思。因为当他第一次看到这部书的时候,也差点打了眼,以为是一部赝品古书;不过惊喜还在后面,在林逸看来,真假这种东西,有时候也是竞争的催化剂,就看你眼力高低了。
在林逸的示意下,刘玉刘教授一边慢慢地打开那部麻黄纸《三字经》一边说道:“总所周知,在珍贵的古籍版本中,纸张多用竹纸,白棉纸,以及玉扣纸等等,麻黄纸用的比较少,为什么?因为这种纸张的造纸方方法从东晋时期开始盛行,到了宋代成为古籍的专用纸张,可是随着宋版书的消失,这种纸张的古籍也就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就是我们经常接触的棉纸和竹纸……可以说这是造纸工业的进步,也可以说是宋代古籍的没落。所以,麻黄纸实际上已经成为鉴定一部古籍是不是宋版书的重要因素。”
“可是,随着当今造假技术的提高,很多造假商贩为了牟取暴利,就变着法儿地造出这种‘麻黄纸’来,以便把手中的古籍充当宋版书来买卖。使得现在很多人只要一看见所谓的‘麻黄纸’,就以为这是假的,是赝品古书。那么这部书,到底是真是假,就请大家擦亮眼睛,仔细甄别吧!”
说话间,刘教授就戴着白手套的手,轻轻地揭开了《三字经》的封面,露出了里面的扉页,然后所有人一眼就看见里面的大红藏章---
这次印章上不是什么“过云楼”,也不是什么“皕宋楼”,而是五个匪夷所思的大字---
所有专家学者,所有藏家加收,全都瞪大眼睛仔细甄别。
扫描仪将那五个大字清晰地呈现在了银幕上,使得那些眼神近视模糊的人,也能把这五个大字看得真真切切,最后,大家终于看出来了,那五个大字赫然就是---“与身俱存亡”!(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