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轲既然确定有必要会见贾无知,立即就提出了这一要求,并且用扩音器把这个要求告知对方。“天军总管麦轲,为减少双方的伤亡,要求与你方尼赫鲁总理、贾无知先生会谈;会谈时间——立刻;会谈地点——你方确定!”
麦轲用这样的方式提出请求,不但两位当事人听到了,战场上双方几万人都知道了,而且会谈的理由冠冕堂皇,不同意会谈的话,不但削弱了自己一方的气势,而且落下了一个不顾自己人伤亡的坏名声。
一则有这种种的压力,二则二人虽然消息闭塞,也还是听到了麦轲的许多事迹,包括神奇的三合一枢纽工程,因此,他们暗中也希望和这样的奇人见上一面。
至于见面会谈,不管什么条件,有利就接受,无利就拒绝,最坏不过是接着再打,也不损失什么。
于是,尼赫鲁和老师稍微合计了一下,就回复说,可以会谈。
贾无知还有一个愿望,他已经离开家乡十几年了,既然麦轲从家乡来,可以顺便询问一下。
既然会谈的地点由印度一方选择,贾无知毫不客气地就最大程度地作出有利于自己一方的选择,就在他们防守的城楼里。
尼赫鲁还想找个中间地带,被贾无知当场否决。
他只说了一句话:“选在别处,有事的时候,你能保证我的安全吗?”
尼赫鲁哑口无言,他自认没有这个本事,连自己还自顾不暇呢!就此老老实实,不再多嘴,老师说啥是啥。
会谈地点不出所料,麦轲立刻起身前往,嘱咐彼得在此期间约束天军,暂时按兵不动。
彼得来了一句:“快去快回!我可不想替你总是管这些麻烦事!”
似乎对深入虎穴的麦轲一点都不担心。
麦轲强大到何等地步,彼得最清楚,自从初次交手。被麦轲打得遍地找牙,以后似乎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
更别说那个威力强大到令人发指的灵犀一动了。
彼得承认,他到目前为止。对灵犀一动,依然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
可惜的是,他没有和麦轲交换看法;对麦轲来说,灵犀一动的奥秘,他也是越来越弄不明白了。神龙不但见不到尾,而且龙首也模糊不清了。
当然对麦轲来说,从功能方面,还是有了更多的了解。
今天他敢于单枪匹马,独闯敌营,就是信赖灵犀一动能保护他,因为他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可以得到神的悦纳。
见到麦轲果然独自一人前来,尼赫鲁和贾无知不禁暗暗称赞!
这种胆识无与伦比!
而对方的诚意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第一轮进攻遭遇小小挫折,天军依然占据绝对优势。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冒险;即使有谈判的必要,也没有必要第一人出马!
二人将心比心,对麦轲建立了初步的信任,感觉上也从敌对,超越了中立,达到了初步的友好和亲近。
二人一起走出城楼,迎接麦轲,然后三人一起走进城楼。
这里本来就是城防之地,自然也没有会客室一类的设置,在一个较大的房间。有三个空箱子,一人一个坐了下来。
三人先做了一番自我介绍。
这是麦轲最头疼的一件事情,总不能说穿越过来的吧?
所有,他只好说老家北经。行伍出身,一直在军队里栖身;天军则是自己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起来的,所做的一切都是力求符合神的旨意。
“神的旨意在哪里呢,就是在这本圣经里。”麦轲说着拿出一本圣经。
“你是基督徒!”尼赫鲁一见到圣经,立即明白了麦轲的身份。
他在英国读书的时候,不但认识许多基督徒。自己读过圣经,还多次参加教会活动。
遗憾的是,他太热衷于改造自己的国家,一直没有真正理解和投入基督教信仰,也一直没有成为基督徒。
贾无知博览群书,事事关心,当然也知道圣经,也知道一些基督教信仰内容,事先也从天军的名字联想到基督教信仰,一听麦轲的说辞,一见麦轲拿出圣经,也立即明白了麦轲是什么人。
二人虽然属于印度教的成员,但是却热衷于治理国家,没有很深的宗教情结,所以知道了麦轲的信仰,反而松了一口气。
对他们二人来说,只要有利于理想抱负的实现,什么宗教信仰都可以接受,都可以兼容并蓄。
麦轲问道:“无知兄似乎从中国来?听你的口音,看你的名字似乎是正宗的华汉人氏。”
贾无知沉吟半晌,徐徐说道:“我的家世,连赫鲁都没有告诉过,今天我就坦言相告,也算回馈麦轲贤弟冒险前来的诚心。”
麦轲立刻意识到这里肯定有不少历史秘辛,霎时精神一振,作侧耳倾听状。
尼赫鲁多次询问老师的来历,从来没有如愿过,即使是那次救了老师的命,也没有得到老师的坦言相告,这次有机会,马上作出乖宝宝的样子,催老师快讲,我非常想听,求知若渴!
贾无知一提他的祖先,就把麦轲震了一下狠的。
原来不是别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国贾诩!
如果说三国是文学夸张,《三国志》可是货真价实的历史!
根据麦轲对历史的理解,这些历史记载,可能在史实的选取上有所偏向,在对一些史实的评述上有所倾向,但是涉及到史实本身,还是大体可信的。
或者说,在总说纷纭中,是最可信的历史记载。
因此,既然三国志说他厉害,那这个贾诩就必然相当厉害了。
如果不厉害,偏说他厉害,其他人也不会善罢甘休;那时候的文人还是很有发言权的,也不会全都是为了一点润笔,就睁着眼睛说瞎话。
到底贾诩有多厉害,听听一个汉阳人阎忠的评语就大概知道了。他说“贾诩有良、平之奇”,也就是说,贾诩可以比肩张良、陈平,而这二人是辅助汉高祖建立大汉帝国的不二谋臣。腹有良谋,运筹帷幄。
这个评价可以说对贾诩的推崇,达到了绝顶的高峰;这还不算,贾诩得到这样评价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少年!可想而知。等贾诩成年以后,该是多么的老奸巨猾!
果然,贾诩成年以后,虽然生逢乱世,却游刃有余,如鱼得水。
一个经典战例,就是助张绣打败曹操,其对人心的认识和掌握,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话说张绣卑言厚币得到贾诩相助,为了对抗曹操。可惜的是他虽然表面尊重,实际心里并不服气。
那时曹操率领大军征讨而来,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与张绣对峙不久,就引军退去。
张绣觉得时机宝贵,亲自领兵随后追击。
贾诩对张绣说:“不能追,追必败。”
张绣拒绝听从,继续追赶,然后交战,结果大败。
败逃回来以后。正不知怎么面对劝自己不要追敌的嘉许,不料贾诩找了过来,对张绣说:“赶紧再去追! 再战必胜。”
张绣又惭愧、又困惑地说:“上次不听先生的话,导致这场大败;现在已经如此惨败。为什么反而还要追呢?”
贾诩说:“现在两军的态势已经发生根本的改变,快快追上去,保你打胜仗!”
张绣这次相信了,赶紧收集残兵败将,又追了上去,赶上敌人以后。殊死作战,果然大胜!
张绣凯旋,虽然高兴,可是心里还糊涂着呢。
于是虚心向贾诩求教:“我开始以精兵追退兵,先生说必败;然后用残兵败将追击那些刚刚得胜之兵,先生反而说必能克敌制胜;为什么两次结果都和先生所说一样,如此灵验呢?”
贾诩说道:“这是个简单的道理——将军你虽然善于用兵,但不是曹操的对手;上次他们虽然退兵,曹操必然亲自断后!所以你的追兵虽然兵锋甚锐,但是你不如曹操厉害,他的士卒也必然斗志昂扬,所以我知道你必然不敌。”
说得张绣不住点头,觉得自己哪怕刚刚打了胜仗,也还是差曹操那么一点点。
贾诩继续教导学生:“曹操来进攻你,没有什么失误,也不是没有进攻能力,为什么无故退兵呢?必然是他们内部出了问题;打退了你的追兵以后,他们急着回去解决问题,必然加速退兵;即使留下将兵断后掩护,哪怕那些将领也是勇猛之辈,也不是你的敌手,因此,你虽然率领败兵追击,也一定能战胜他们。”
张绣听罢,才知道这么一个简单事情拐了七八道湾,搞自己永远也想不通,这才对贾诩心悦诚服。
贾诩深知人心,且应用于包括战争在内的各种环境,可见一斑。
然而贾诩大才,只要到了奸雄曹操麾下,才得以大展身手,但是受曹操奸雄名声拖累,他自己也为自己在历史上留下了“奸臣魁首、狡猾如狐”的名声。
尤其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有意贬曹褒刘,曹操既然是奸雄,他麾下之臣,即使再厉害,也只能是奸臣了。
不过,以贾诩之聪明,竟然选了跟随曹操,而没有跟随刘备,可见在他的心目中,别管是做人的良心,还是发展的前景,曹操都比刘备好。
当然,历史上的事情,没有办法可以说清楚;到底谁奸谁忠,盖棺了一千多年,也没有定论。
别人怎么说自己的先祖,自然自己不能干涉,但是贾无知作为贾诩得直系长门传人,却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说法。
贾无知气愤地说:“三国演义的作者真是害人不浅!那罗贯中纯粹就是颠倒黑白!先祖的眼光岂是他一介不得意文人能知?他跟随魏公,当然是那个时代最好的选择!不管是忠心还是本事!至于魏公做得不尽如意,那是时代的局限,谁也没有办法!让那些整天说三道四的人去试试,别说他干事方面扯淡,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这个麦轲倒是可以同意,站着说话不腰疼谁都会,真要做事,哪里有那么容易,你真有能力。现在就试试?
“无知兄如何确知自己是贾诩的后辈?”麦轲好奇地问。
贾无知说:“我们有先祖留下的手书一幅,然后有历代列祖列宗的亲笔题词和印章,和原件附在一起,绝无作伪的可能。”
一边说。一边从怀中掏出一个圆筒,打开圆筒,取出一个圆卷,展开以后,放在地上。
麦轲看去。上面有八个大字:“忠厚为人,仁者无敌”,下有一行小字,“书赠麟儿,座右为铭”。
贾无知介绍说,这是先祖留给长子的,从此就成为家族的传家至宝,只有长房长子才能得到。又指着下面一长串名字,说那都是他们历代祖先的留言。
并且有些自嘲地说,他如果不死。如果有后代可以继续流传,最后一个人的名字就是他的。
问到他怎么跑到这里来的,贾无知这才说清楚,他怎么会在喜马拉雅上西麓,险些成为冻死的僵尸。
原来贾氏家族虽然有些旁支散落到全国各地,比如宋朝的贾似道,主干一直坚持在凉州,坚守祖训,直到满清入关。
入关以后,满清用高压和柔化两手。收拢了众多汉族文人为其服务,但是贾氏在凉州的家族一直拒不降服满清;不但不降服,而且暗中支持反清势力。
二十年前,满清当朝终于撕下了伪善的画皮。对凉州贾府举起了屠刀。
结果,一家老少被屠杀净尽,贾无知仅以身免。
他把先祖流传下来的诸般智计全部用尽,才逃脱出了国境;进入印度境内,却又差一点被恶劣的大自然吞噬。
尼赫鲁这时插言,说他最理解老师的心境。因为他知道,而且多次看到,老师在半夜三更起来,面对东北方向三跪而拜,称不肖子孙,未能完成祖宗遗愿,现在恬颜苟活,就是盼望还有复仇再起的机会。
“作为老师的学生,我也心中发誓,只要我有朝一日掌管大权,就一定提兵北上,为老师报仇!”
尼赫鲁满面决然。
贾无知脸上的感动一闪而过:“有心了,赫鲁!我都不知道你有这个心志。”
尼赫鲁心中暗然,脸露悲伤:“可惜,现在什么都没有用了!这位麦轲先生一来,一切都烟飞灰灭!虽然我们能坚持一阵,但是直觉告诉我,这不过是天军不愿意硬来,避免造成更多的杀戮而已。”
贾无知忽然想起了什么,问道:“南门死了三百多天军,怎么忽然都不见了?我向这些死亡的士兵致哀并道歉!”
麦轲:“他们都被我救走了,最后实际死亡人数是十三个人;你也不必愧疚,两军交战,必有伤亡,他们也是死得其所;但是,如果这三百人的死亡,发生在你们一方,没有我施救的话,那就是真实的死亡了!所以,我才提议这次会谈,避免这样的死亡。”
看到二人惊骇的神情,麦轲心中暗乐,这才是九牛一毛的神通,一会儿多给你们透漏一些,不怕你们不诚心顺服。
接着,麦轲就把天军的目的和天国的现状,给二人做了一个全面的介绍,特别强调,铲除满清的统治,是天军的近期目标之一,让所有人过上天国圣城那种水平的日子,是天国的一个物质层面的基础。
在这些目标完成、基础建立的前提下,天国的每一个人都会找到发挥自己最大才能的舞台,人尽其力,人人受益!
麦轲最后强调,他说的这些,不仅仅是个理想,而是一定会实现,因为他有足够的力量和条件去实现,包括灵犀一动!
不仅仅一定会实现,而且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已经实现,如果不信,可以眼见为实,到那些圣市看看!
远的可以到圣山,近的可以到达卡,不远不近的可以去东南亚。
这两位听众都是聪明人,判断能力尤为出众,一听就信了,因为他们觉得麦轲根本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大老远来这里欺骗他们两个。
而且麦轲这种描述,确切地告诉他,天国的目标不仅仅包含了二人的追求,而且大大超过!
在二人不确定的东西,在麦轲那里却有了十足的保证!
夫复何求?
于是二人痛快地投向了麦轲。
这时候,麦轲向尼赫鲁提了一个问题:“赫鲁兄,你认识甘地家族的人吗?”
麦轲知道历史上,尼赫鲁实际是圣雄甘地亲自确定的接班人,因此好奇地想了解两家的渊源。
“当然,我们两家是世交!我一直都得到甘地兄弟的支持,他的全名就是卡拉姆昌德?甘地,住在印度西部的港口城市博尔本德尔,那也是印度的土邦之一,他在那个土邦当首相;你如果找他,我马上就可以给你引见!”
听了尼赫鲁的介绍,麦轲确定,是了,这个人一定是圣雄甘地的生身父亲!
“难道他就在这里?”麦轲心想,没有这么巧吧?
尼赫鲁说:“这也太巧了,他昨天刚到,特意赶来支持我的,从印度西南角到这里,用了他差不多十天的时间。”
“好,我就见见他,麻烦你把他请来!”
麦轲心想,收服了老甘,还担心小甘吗?
尼赫鲁派人去叫甘地,三人继续商讨印度今后的管理,按照麦轲的设想,天国将在印度设立三个约盟。
一个是恒河约盟,从恒河出海口开始,一直到恒河的发源地,包括它的主要支流,全部属于恒河约盟,涵盖了整个印度北部地区。
一个是印度河约盟,包含了印度河左右两岸的所有地区,尤其是后世的西巴基斯坦地区。
另一个是半岛约盟,从印度河出海口直到恒河出海口的整个南印度包括在内,往北直接和恒河约盟的边界连接。
尼赫鲁和贾无知的初步工作是协调建立这三个约盟,以及指导三个约盟区域的各个圣市的建立。
正在做具体的安排,前门打开,一个光头青年急匆匆走了进来。
麦轲一看,不用说,这肯定是老甘地!
.(未完待续。)
麦轲用这样的方式提出请求,不但两位当事人听到了,战场上双方几万人都知道了,而且会谈的理由冠冕堂皇,不同意会谈的话,不但削弱了自己一方的气势,而且落下了一个不顾自己人伤亡的坏名声。
一则有这种种的压力,二则二人虽然消息闭塞,也还是听到了麦轲的许多事迹,包括神奇的三合一枢纽工程,因此,他们暗中也希望和这样的奇人见上一面。
至于见面会谈,不管什么条件,有利就接受,无利就拒绝,最坏不过是接着再打,也不损失什么。
于是,尼赫鲁和老师稍微合计了一下,就回复说,可以会谈。
贾无知还有一个愿望,他已经离开家乡十几年了,既然麦轲从家乡来,可以顺便询问一下。
既然会谈的地点由印度一方选择,贾无知毫不客气地就最大程度地作出有利于自己一方的选择,就在他们防守的城楼里。
尼赫鲁还想找个中间地带,被贾无知当场否决。
他只说了一句话:“选在别处,有事的时候,你能保证我的安全吗?”
尼赫鲁哑口无言,他自认没有这个本事,连自己还自顾不暇呢!就此老老实实,不再多嘴,老师说啥是啥。
会谈地点不出所料,麦轲立刻起身前往,嘱咐彼得在此期间约束天军,暂时按兵不动。
彼得来了一句:“快去快回!我可不想替你总是管这些麻烦事!”
似乎对深入虎穴的麦轲一点都不担心。
麦轲强大到何等地步,彼得最清楚,自从初次交手。被麦轲打得遍地找牙,以后似乎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
更别说那个威力强大到令人发指的灵犀一动了。
彼得承认,他到目前为止。对灵犀一动,依然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感觉。
可惜的是,他没有和麦轲交换看法;对麦轲来说,灵犀一动的奥秘,他也是越来越弄不明白了。神龙不但见不到尾,而且龙首也模糊不清了。
当然对麦轲来说,从功能方面,还是有了更多的了解。
今天他敢于单枪匹马,独闯敌营,就是信赖灵犀一动能保护他,因为他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可以得到神的悦纳。
见到麦轲果然独自一人前来,尼赫鲁和贾无知不禁暗暗称赞!
这种胆识无与伦比!
而对方的诚意也展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第一轮进攻遭遇小小挫折,天军依然占据绝对优势。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冒险;即使有谈判的必要,也没有必要第一人出马!
二人将心比心,对麦轲建立了初步的信任,感觉上也从敌对,超越了中立,达到了初步的友好和亲近。
二人一起走出城楼,迎接麦轲,然后三人一起走进城楼。
这里本来就是城防之地,自然也没有会客室一类的设置,在一个较大的房间。有三个空箱子,一人一个坐了下来。
三人先做了一番自我介绍。
这是麦轲最头疼的一件事情,总不能说穿越过来的吧?
所有,他只好说老家北经。行伍出身,一直在军队里栖身;天军则是自己和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起来的,所做的一切都是力求符合神的旨意。
“神的旨意在哪里呢,就是在这本圣经里。”麦轲说着拿出一本圣经。
“你是基督徒!”尼赫鲁一见到圣经,立即明白了麦轲的身份。
他在英国读书的时候,不但认识许多基督徒。自己读过圣经,还多次参加教会活动。
遗憾的是,他太热衷于改造自己的国家,一直没有真正理解和投入基督教信仰,也一直没有成为基督徒。
贾无知博览群书,事事关心,当然也知道圣经,也知道一些基督教信仰内容,事先也从天军的名字联想到基督教信仰,一听麦轲的说辞,一见麦轲拿出圣经,也立即明白了麦轲是什么人。
二人虽然属于印度教的成员,但是却热衷于治理国家,没有很深的宗教情结,所以知道了麦轲的信仰,反而松了一口气。
对他们二人来说,只要有利于理想抱负的实现,什么宗教信仰都可以接受,都可以兼容并蓄。
麦轲问道:“无知兄似乎从中国来?听你的口音,看你的名字似乎是正宗的华汉人氏。”
贾无知沉吟半晌,徐徐说道:“我的家世,连赫鲁都没有告诉过,今天我就坦言相告,也算回馈麦轲贤弟冒险前来的诚心。”
麦轲立刻意识到这里肯定有不少历史秘辛,霎时精神一振,作侧耳倾听状。
尼赫鲁多次询问老师的来历,从来没有如愿过,即使是那次救了老师的命,也没有得到老师的坦言相告,这次有机会,马上作出乖宝宝的样子,催老师快讲,我非常想听,求知若渴!
贾无知一提他的祖先,就把麦轲震了一下狠的。
原来不是别人,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国贾诩!
如果说三国是文学夸张,《三国志》可是货真价实的历史!
根据麦轲对历史的理解,这些历史记载,可能在史实的选取上有所偏向,在对一些史实的评述上有所倾向,但是涉及到史实本身,还是大体可信的。
或者说,在总说纷纭中,是最可信的历史记载。
因此,既然三国志说他厉害,那这个贾诩就必然相当厉害了。
如果不厉害,偏说他厉害,其他人也不会善罢甘休;那时候的文人还是很有发言权的,也不会全都是为了一点润笔,就睁着眼睛说瞎话。
到底贾诩有多厉害,听听一个汉阳人阎忠的评语就大概知道了。他说“贾诩有良、平之奇”,也就是说,贾诩可以比肩张良、陈平,而这二人是辅助汉高祖建立大汉帝国的不二谋臣。腹有良谋,运筹帷幄。
这个评价可以说对贾诩的推崇,达到了绝顶的高峰;这还不算,贾诩得到这样评价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少年!可想而知。等贾诩成年以后,该是多么的老奸巨猾!
果然,贾诩成年以后,虽然生逢乱世,却游刃有余,如鱼得水。
一个经典战例,就是助张绣打败曹操,其对人心的认识和掌握,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话说张绣卑言厚币得到贾诩相助,为了对抗曹操。可惜的是他虽然表面尊重,实际心里并不服气。
那时曹操率领大军征讨而来,可是不知道什么原因,与张绣对峙不久,就引军退去。
张绣觉得时机宝贵,亲自领兵随后追击。
贾诩对张绣说:“不能追,追必败。”
张绣拒绝听从,继续追赶,然后交战,结果大败。
败逃回来以后。正不知怎么面对劝自己不要追敌的嘉许,不料贾诩找了过来,对张绣说:“赶紧再去追! 再战必胜。”
张绣又惭愧、又困惑地说:“上次不听先生的话,导致这场大败;现在已经如此惨败。为什么反而还要追呢?”
贾诩说:“现在两军的态势已经发生根本的改变,快快追上去,保你打胜仗!”
张绣这次相信了,赶紧收集残兵败将,又追了上去,赶上敌人以后。殊死作战,果然大胜!
张绣凯旋,虽然高兴,可是心里还糊涂着呢。
于是虚心向贾诩求教:“我开始以精兵追退兵,先生说必败;然后用残兵败将追击那些刚刚得胜之兵,先生反而说必能克敌制胜;为什么两次结果都和先生所说一样,如此灵验呢?”
贾诩说道:“这是个简单的道理——将军你虽然善于用兵,但不是曹操的对手;上次他们虽然退兵,曹操必然亲自断后!所以你的追兵虽然兵锋甚锐,但是你不如曹操厉害,他的士卒也必然斗志昂扬,所以我知道你必然不敌。”
说得张绣不住点头,觉得自己哪怕刚刚打了胜仗,也还是差曹操那么一点点。
贾诩继续教导学生:“曹操来进攻你,没有什么失误,也不是没有进攻能力,为什么无故退兵呢?必然是他们内部出了问题;打退了你的追兵以后,他们急着回去解决问题,必然加速退兵;即使留下将兵断后掩护,哪怕那些将领也是勇猛之辈,也不是你的敌手,因此,你虽然率领败兵追击,也一定能战胜他们。”
张绣听罢,才知道这么一个简单事情拐了七八道湾,搞自己永远也想不通,这才对贾诩心悦诚服。
贾诩深知人心,且应用于包括战争在内的各种环境,可见一斑。
然而贾诩大才,只要到了奸雄曹操麾下,才得以大展身手,但是受曹操奸雄名声拖累,他自己也为自己在历史上留下了“奸臣魁首、狡猾如狐”的名声。
尤其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有意贬曹褒刘,曹操既然是奸雄,他麾下之臣,即使再厉害,也只能是奸臣了。
不过,以贾诩之聪明,竟然选了跟随曹操,而没有跟随刘备,可见在他的心目中,别管是做人的良心,还是发展的前景,曹操都比刘备好。
当然,历史上的事情,没有办法可以说清楚;到底谁奸谁忠,盖棺了一千多年,也没有定论。
别人怎么说自己的先祖,自然自己不能干涉,但是贾无知作为贾诩得直系长门传人,却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说法。
贾无知气愤地说:“三国演义的作者真是害人不浅!那罗贯中纯粹就是颠倒黑白!先祖的眼光岂是他一介不得意文人能知?他跟随魏公,当然是那个时代最好的选择!不管是忠心还是本事!至于魏公做得不尽如意,那是时代的局限,谁也没有办法!让那些整天说三道四的人去试试,别说他干事方面扯淡,能活下来就不错了!”
这个麦轲倒是可以同意,站着说话不腰疼谁都会,真要做事,哪里有那么容易,你真有能力。现在就试试?
“无知兄如何确知自己是贾诩的后辈?”麦轲好奇地问。
贾无知说:“我们有先祖留下的手书一幅,然后有历代列祖列宗的亲笔题词和印章,和原件附在一起,绝无作伪的可能。”
一边说。一边从怀中掏出一个圆筒,打开圆筒,取出一个圆卷,展开以后,放在地上。
麦轲看去。上面有八个大字:“忠厚为人,仁者无敌”,下有一行小字,“书赠麟儿,座右为铭”。
贾无知介绍说,这是先祖留给长子的,从此就成为家族的传家至宝,只有长房长子才能得到。又指着下面一长串名字,说那都是他们历代祖先的留言。
并且有些自嘲地说,他如果不死。如果有后代可以继续流传,最后一个人的名字就是他的。
问到他怎么跑到这里来的,贾无知这才说清楚,他怎么会在喜马拉雅上西麓,险些成为冻死的僵尸。
原来贾氏家族虽然有些旁支散落到全国各地,比如宋朝的贾似道,主干一直坚持在凉州,坚守祖训,直到满清入关。
入关以后,满清用高压和柔化两手。收拢了众多汉族文人为其服务,但是贾氏在凉州的家族一直拒不降服满清;不但不降服,而且暗中支持反清势力。
二十年前,满清当朝终于撕下了伪善的画皮。对凉州贾府举起了屠刀。
结果,一家老少被屠杀净尽,贾无知仅以身免。
他把先祖流传下来的诸般智计全部用尽,才逃脱出了国境;进入印度境内,却又差一点被恶劣的大自然吞噬。
尼赫鲁这时插言,说他最理解老师的心境。因为他知道,而且多次看到,老师在半夜三更起来,面对东北方向三跪而拜,称不肖子孙,未能完成祖宗遗愿,现在恬颜苟活,就是盼望还有复仇再起的机会。
“作为老师的学生,我也心中发誓,只要我有朝一日掌管大权,就一定提兵北上,为老师报仇!”
尼赫鲁满面决然。
贾无知脸上的感动一闪而过:“有心了,赫鲁!我都不知道你有这个心志。”
尼赫鲁心中暗然,脸露悲伤:“可惜,现在什么都没有用了!这位麦轲先生一来,一切都烟飞灰灭!虽然我们能坚持一阵,但是直觉告诉我,这不过是天军不愿意硬来,避免造成更多的杀戮而已。”
贾无知忽然想起了什么,问道:“南门死了三百多天军,怎么忽然都不见了?我向这些死亡的士兵致哀并道歉!”
麦轲:“他们都被我救走了,最后实际死亡人数是十三个人;你也不必愧疚,两军交战,必有伤亡,他们也是死得其所;但是,如果这三百人的死亡,发生在你们一方,没有我施救的话,那就是真实的死亡了!所以,我才提议这次会谈,避免这样的死亡。”
看到二人惊骇的神情,麦轲心中暗乐,这才是九牛一毛的神通,一会儿多给你们透漏一些,不怕你们不诚心顺服。
接着,麦轲就把天军的目的和天国的现状,给二人做了一个全面的介绍,特别强调,铲除满清的统治,是天军的近期目标之一,让所有人过上天国圣城那种水平的日子,是天国的一个物质层面的基础。
在这些目标完成、基础建立的前提下,天国的每一个人都会找到发挥自己最大才能的舞台,人尽其力,人人受益!
麦轲最后强调,他说的这些,不仅仅是个理想,而是一定会实现,因为他有足够的力量和条件去实现,包括灵犀一动!
不仅仅一定会实现,而且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已经实现,如果不信,可以眼见为实,到那些圣市看看!
远的可以到圣山,近的可以到达卡,不远不近的可以去东南亚。
这两位听众都是聪明人,判断能力尤为出众,一听就信了,因为他们觉得麦轲根本就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大老远来这里欺骗他们两个。
而且麦轲这种描述,确切地告诉他,天国的目标不仅仅包含了二人的追求,而且大大超过!
在二人不确定的东西,在麦轲那里却有了十足的保证!
夫复何求?
于是二人痛快地投向了麦轲。
这时候,麦轲向尼赫鲁提了一个问题:“赫鲁兄,你认识甘地家族的人吗?”
麦轲知道历史上,尼赫鲁实际是圣雄甘地亲自确定的接班人,因此好奇地想了解两家的渊源。
“当然,我们两家是世交!我一直都得到甘地兄弟的支持,他的全名就是卡拉姆昌德?甘地,住在印度西部的港口城市博尔本德尔,那也是印度的土邦之一,他在那个土邦当首相;你如果找他,我马上就可以给你引见!”
听了尼赫鲁的介绍,麦轲确定,是了,这个人一定是圣雄甘地的生身父亲!
“难道他就在这里?”麦轲心想,没有这么巧吧?
尼赫鲁说:“这也太巧了,他昨天刚到,特意赶来支持我的,从印度西南角到这里,用了他差不多十天的时间。”
“好,我就见见他,麻烦你把他请来!”
麦轲心想,收服了老甘,还担心小甘吗?
尼赫鲁派人去叫甘地,三人继续商讨印度今后的管理,按照麦轲的设想,天国将在印度设立三个约盟。
一个是恒河约盟,从恒河出海口开始,一直到恒河的发源地,包括它的主要支流,全部属于恒河约盟,涵盖了整个印度北部地区。
一个是印度河约盟,包含了印度河左右两岸的所有地区,尤其是后世的西巴基斯坦地区。
另一个是半岛约盟,从印度河出海口直到恒河出海口的整个南印度包括在内,往北直接和恒河约盟的边界连接。
尼赫鲁和贾无知的初步工作是协调建立这三个约盟,以及指导三个约盟区域的各个圣市的建立。
正在做具体的安排,前门打开,一个光头青年急匆匆走了进来。
麦轲一看,不用说,这肯定是老甘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