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饮的茶大都是片茶,即团茶或饼茶,饮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点茶法,二是阉茶法。
点茶就是先将片茶碾碎,置碗中待用,然后以釜烧水,待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滚沸的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让茶沫上浮,形成粥面。
阉茶即是淹茶,是直接将茶末投入缶或壶中,灌入热水浸泡,然后倒入杯中即可饮用。
点茶讲究多、步骤严谨,想点出一杯上佳的茶需要下番功夫才行,故而多是文人雅客、达官贵人偏好之,这些人对茶叶的价格当然是不大在意的。
平民百姓更喜欢简单方便的阉茶,王家茶坊主要做的就是这阉茶,顾客自然也大都是白丁俗客。
故而茶叶价格上涨,受影响最大的就是王家茶坊这类做阉茶生意的,往日三十文一壶的茶,迫于无奈现在涨到了百文一壶,贵了不止三倍不说茶的品质还下降了,兜里本就没几个钱的贫民百姓自然不大愿意来了。
原先王家茶坊还有两个伙计,后来见店里生意不行就辞工了,只剩掌柜王大壶自己招呼顾客,他又是一副谁都懒得搭理的模样,跟他要碗茶好像得罪了他似的,所以就更没顾客愿意上门了。
…
…
“你也机灵点,有顾客来了好好招呼,我去趟城东下午回来,午食你俩就去买些汤饼对付了吧。”林九娘爽利的掏出些钱给了王然,转身出去了。
王然接过钱,然后用无可挑剔的微笑恭送林九娘出了门,见她渐渐消失在视线里,才敢放松表情。
这么下去不是个办法啊,每日在这傻站着都快成个呆子了,还得想想主意才是。王然不是没想过辞工另谋出路,可他在这成都府无亲无故的,出了这茶坊恐怕连个栖身处都难寻,只好作罢。
那就只有想办法让这王家茶坊的生意好起来了,王然默默想着。虽然对一个跑堂的来说,这想法似乎比辞工更不妥当,但他却好像颇为自信。
转头看见掌柜从一个小布囊里拿出了些东西放入茶壶,然后又注了些沸水进去,王然眼睛一亮。
“掌柜,您这是茶青么?”王然问道。茶青就是未经加工过的新鲜茶叶,采摘之后及时烹煮或冲泡也可饮用,王然注意到掌柜每日自饮的都是茶青。
王大壶抬头看了王然一眼,轻轻点了下头。说句话会减寿么?王然不禁腹诽一句,在这茶坊一个月了,王大壶就没跟王然说过一句话,全都是林九娘吩咐王然做这做那的,要不是跟苏大牙喝酒的时候偶尔能见王大壶吐出一两个词,王然差点就以为他是个喑人了。
“能给我一些么?”王然按下牢骚道。
王大壶还是不说话,而是直接把装着茶青的小布囊丢给了王然,王然道声谢,转身进了后院。掌柜的就是这点好,对任何事情都漫不经意,做什么他都不会过问,有时王然甚至想,如果有客人不结帐就直接走了,他是不是也不会在乎。
茶坊后面是一个两进的院子,掌柜和林九娘住在内院,前院是厨房和库房,王然目前就住在库房里。
王然进了厨房,拾些干柴把灶烧上,看着熊熊燃起的火苗,凝神屏气。等了一会,见铁锅冒起了青烟,便把掌柜的小布囊打开,将里面的茶青倒入锅中,用饭帚快速炒拌,炒了一会儿见翠绿的茶青颜色渐渐转暗,他又将灶里染得最旺的柴捡出来,让锅温下降,然后用饭帚扫动锅里茶叶快速旋转,待茶叶进一步失去水分干枯,他便将饭帚放到一旁,把手伸入锅中,抓起痿凋的茶叶揉捻片刻然后抖落,如此反复,直到所有的茶叶都被搓成细条,茶香也渐渐溢了出来。
…
…
王然抱着炒好的茶回到茶坊,对睡眼朦胧的王大壶道:“掌柜,试试我制的茶?”
见王大壶面无表情的望着自己,王然心说好吧,我又自讨没趣了。只好自己取来茶壶,捻出些茶丝放入,然后又取来热水注入壶中,等了片刻,在将茶汤倒入茶碗,端到了王大壶面前。
王大壶看了王然一眼,然后低头一闻,顿觉清香入鼻,仔细瞧那碗中,脸上不由泛起一丝疑惑,因为那碗里的茶太特别了,既不是舒展成片,也非细碎茶末,而是卷曲成了丝条,沉淀在碗底随水微荡,宛如水草一般,衬的茶汤也愈加绿澈,再加上洁白茶碗上氤氲着的水汽,小小一杯茶,却像是一汪湖水般碧波浩渺,不用饮,光是看着就觉得赏心悦目。
端起茶碗抿一口,只觉滋味浓醇、齿颊生香,王大壶不禁脱口而出:“好茶!”
王然冁然而笑,能让惜字如金的王大壶出口称赞,这法子看来有戏,见王大壶抬起头面带疑问的看着自己,王然心下了然,满面春风道:“这是经我炒制过的茶。”
炒茶,这个为数不多的王然从师父王稚川那学到的本事,就是他有自信让王家茶坊起死回生的关键。
...
以往世间茶叶制作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制成片茶,茶农从刚刚采摘下来的茶青中挑拣出品质较好的,放上甑蒸熟,用忤臼捣烂,然后放到模子里压制成饼或者团,接着焙干,这样就既可以长期保存,也方便运输和交易。
二是熬散茶,较老的茶青不易蒸熟捣烂,茶农便将其晾晒之后切碎,然后直接放入釜中熬干,这样的茶品质较差,多是贫苦百姓饮用。
这两种方法制成的茶固然易于保存,但制作过程却消耗掉了大量茶叶本身的味道,故而在饮用时,喝茶人多会选择烹煮茶叶,宋以前的人还会茶汤里加姜葱橘皮等调味,以此尽可能增添茶汤的滋味。到了当今宋朝,人们愈来愈重视茶叶本身的味道,故而将茶研磨成粉后冲泡的点茶法蔚然成风,最多不过再往里放点盐。
但即使如此也难以恢复新鲜茶青的甘甜,王然的茶痴师父王稚川便十分不喜饮用制作过的茶,只好茶青。
但茶青放不了一两天就会腐烂,大部分的新鲜茶叶还是需制成片茶或熬成散茶储存,王稚川常为此抱憾,便有了剙造一种新制茶手段的想法。
炒,本是一种烹饪方法,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就详细记载了炒菜的制作方法,但受制于当时的炊具条件,能吃上炒菜的人寥寥无几,只有王侯显贵才能享用。一直到了五百年后当今天水一朝,得益于冶炼水平的提升,铁锅逐渐流行起来,与之相得益彰的炒菜法才渐渐普及。
王稚川有一次吃过炒菜后突发奇想,他了解到炒菜是通过把锅烧到高温,然后快速翻炒,使菜能在速熟的同时挥发多余水分,但又不会糊,且这样做出来的菜也能极大地保有菜蔬本身的滋味,较之蒸煮出来的菜更美味,于是他便想不如把炒菜和制茶结合在一起试试。
王稚川略一尝试果然卓有成效,于是就继续摸索下去了,经过长久的试验,他终于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三步炒茶法—一去生,二去青,三揉捻。
经过这三步制成的茶叶,较之片茶和熬茶不仅同样易于保存,还能最大程度保留茶青的甘涩滋味,形状也好看,而且炒过的茶不需熬煮,只用滚沸的水就能冲泡出一碗滋味浓郁的茶汤,十分便利。最珍贵的是,王稚川发现炒茶还能去掉茶青的青腥味,让茶的味道更为纯粹。
王稚川独创此炒茶法后极为自得,号称此法“独步当世,无与为偶”,但无奈他久居山中,从不与他人来往,故而这法子除了他之外仅有小翠和王然知道,到现在,这世上也只剩王然懂得炒茶了。
其实最初不谙世事的王然也不甚清楚此法的可贵,直到那次他将采来的野茶简单炒制后卖给了李顺,后来经李顺提醒,他才知道此法是有可能改变未来饮茶习俗的珍贵技艺。李顺说当初会察觉王然不简单,一是他虽面露痴相,实则行事缜密,二来就是因为他那独一无二的炒茶。
王然本欲将此法教给李顺,以期能将师父王稚川的心血发扬光大,但没过几日李顺、王小波便被陷害,之后二人又带领百姓起义,这事就搁置了。不成想在这成都府王家茶坊,炒茶法又有了发挥之处。
点茶就是先将片茶碾碎,置碗中待用,然后以釜烧水,待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中的茶,调成糊状,然后再注入滚沸的水,同时用茶筅搅动,让茶沫上浮,形成粥面。
阉茶即是淹茶,是直接将茶末投入缶或壶中,灌入热水浸泡,然后倒入杯中即可饮用。
点茶讲究多、步骤严谨,想点出一杯上佳的茶需要下番功夫才行,故而多是文人雅客、达官贵人偏好之,这些人对茶叶的价格当然是不大在意的。
平民百姓更喜欢简单方便的阉茶,王家茶坊主要做的就是这阉茶,顾客自然也大都是白丁俗客。
故而茶叶价格上涨,受影响最大的就是王家茶坊这类做阉茶生意的,往日三十文一壶的茶,迫于无奈现在涨到了百文一壶,贵了不止三倍不说茶的品质还下降了,兜里本就没几个钱的贫民百姓自然不大愿意来了。
原先王家茶坊还有两个伙计,后来见店里生意不行就辞工了,只剩掌柜王大壶自己招呼顾客,他又是一副谁都懒得搭理的模样,跟他要碗茶好像得罪了他似的,所以就更没顾客愿意上门了。
…
…
“你也机灵点,有顾客来了好好招呼,我去趟城东下午回来,午食你俩就去买些汤饼对付了吧。”林九娘爽利的掏出些钱给了王然,转身出去了。
王然接过钱,然后用无可挑剔的微笑恭送林九娘出了门,见她渐渐消失在视线里,才敢放松表情。
这么下去不是个办法啊,每日在这傻站着都快成个呆子了,还得想想主意才是。王然不是没想过辞工另谋出路,可他在这成都府无亲无故的,出了这茶坊恐怕连个栖身处都难寻,只好作罢。
那就只有想办法让这王家茶坊的生意好起来了,王然默默想着。虽然对一个跑堂的来说,这想法似乎比辞工更不妥当,但他却好像颇为自信。
转头看见掌柜从一个小布囊里拿出了些东西放入茶壶,然后又注了些沸水进去,王然眼睛一亮。
“掌柜,您这是茶青么?”王然问道。茶青就是未经加工过的新鲜茶叶,采摘之后及时烹煮或冲泡也可饮用,王然注意到掌柜每日自饮的都是茶青。
王大壶抬头看了王然一眼,轻轻点了下头。说句话会减寿么?王然不禁腹诽一句,在这茶坊一个月了,王大壶就没跟王然说过一句话,全都是林九娘吩咐王然做这做那的,要不是跟苏大牙喝酒的时候偶尔能见王大壶吐出一两个词,王然差点就以为他是个喑人了。
“能给我一些么?”王然按下牢骚道。
王大壶还是不说话,而是直接把装着茶青的小布囊丢给了王然,王然道声谢,转身进了后院。掌柜的就是这点好,对任何事情都漫不经意,做什么他都不会过问,有时王然甚至想,如果有客人不结帐就直接走了,他是不是也不会在乎。
茶坊后面是一个两进的院子,掌柜和林九娘住在内院,前院是厨房和库房,王然目前就住在库房里。
王然进了厨房,拾些干柴把灶烧上,看着熊熊燃起的火苗,凝神屏气。等了一会,见铁锅冒起了青烟,便把掌柜的小布囊打开,将里面的茶青倒入锅中,用饭帚快速炒拌,炒了一会儿见翠绿的茶青颜色渐渐转暗,他又将灶里染得最旺的柴捡出来,让锅温下降,然后用饭帚扫动锅里茶叶快速旋转,待茶叶进一步失去水分干枯,他便将饭帚放到一旁,把手伸入锅中,抓起痿凋的茶叶揉捻片刻然后抖落,如此反复,直到所有的茶叶都被搓成细条,茶香也渐渐溢了出来。
…
…
王然抱着炒好的茶回到茶坊,对睡眼朦胧的王大壶道:“掌柜,试试我制的茶?”
见王大壶面无表情的望着自己,王然心说好吧,我又自讨没趣了。只好自己取来茶壶,捻出些茶丝放入,然后又取来热水注入壶中,等了片刻,在将茶汤倒入茶碗,端到了王大壶面前。
王大壶看了王然一眼,然后低头一闻,顿觉清香入鼻,仔细瞧那碗中,脸上不由泛起一丝疑惑,因为那碗里的茶太特别了,既不是舒展成片,也非细碎茶末,而是卷曲成了丝条,沉淀在碗底随水微荡,宛如水草一般,衬的茶汤也愈加绿澈,再加上洁白茶碗上氤氲着的水汽,小小一杯茶,却像是一汪湖水般碧波浩渺,不用饮,光是看着就觉得赏心悦目。
端起茶碗抿一口,只觉滋味浓醇、齿颊生香,王大壶不禁脱口而出:“好茶!”
王然冁然而笑,能让惜字如金的王大壶出口称赞,这法子看来有戏,见王大壶抬起头面带疑问的看着自己,王然心下了然,满面春风道:“这是经我炒制过的茶。”
炒茶,这个为数不多的王然从师父王稚川那学到的本事,就是他有自信让王家茶坊起死回生的关键。
...
以往世间茶叶制作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制成片茶,茶农从刚刚采摘下来的茶青中挑拣出品质较好的,放上甑蒸熟,用忤臼捣烂,然后放到模子里压制成饼或者团,接着焙干,这样就既可以长期保存,也方便运输和交易。
二是熬散茶,较老的茶青不易蒸熟捣烂,茶农便将其晾晒之后切碎,然后直接放入釜中熬干,这样的茶品质较差,多是贫苦百姓饮用。
这两种方法制成的茶固然易于保存,但制作过程却消耗掉了大量茶叶本身的味道,故而在饮用时,喝茶人多会选择烹煮茶叶,宋以前的人还会茶汤里加姜葱橘皮等调味,以此尽可能增添茶汤的滋味。到了当今宋朝,人们愈来愈重视茶叶本身的味道,故而将茶研磨成粉后冲泡的点茶法蔚然成风,最多不过再往里放点盐。
但即使如此也难以恢复新鲜茶青的甘甜,王然的茶痴师父王稚川便十分不喜饮用制作过的茶,只好茶青。
但茶青放不了一两天就会腐烂,大部分的新鲜茶叶还是需制成片茶或熬成散茶储存,王稚川常为此抱憾,便有了剙造一种新制茶手段的想法。
炒,本是一种烹饪方法,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中就详细记载了炒菜的制作方法,但受制于当时的炊具条件,能吃上炒菜的人寥寥无几,只有王侯显贵才能享用。一直到了五百年后当今天水一朝,得益于冶炼水平的提升,铁锅逐渐流行起来,与之相得益彰的炒菜法才渐渐普及。
王稚川有一次吃过炒菜后突发奇想,他了解到炒菜是通过把锅烧到高温,然后快速翻炒,使菜能在速熟的同时挥发多余水分,但又不会糊,且这样做出来的菜也能极大地保有菜蔬本身的滋味,较之蒸煮出来的菜更美味,于是他便想不如把炒菜和制茶结合在一起试试。
王稚川略一尝试果然卓有成效,于是就继续摸索下去了,经过长久的试验,他终于总结出了一套完整的三步炒茶法—一去生,二去青,三揉捻。
经过这三步制成的茶叶,较之片茶和熬茶不仅同样易于保存,还能最大程度保留茶青的甘涩滋味,形状也好看,而且炒过的茶不需熬煮,只用滚沸的水就能冲泡出一碗滋味浓郁的茶汤,十分便利。最珍贵的是,王稚川发现炒茶还能去掉茶青的青腥味,让茶的味道更为纯粹。
王稚川独创此炒茶法后极为自得,号称此法“独步当世,无与为偶”,但无奈他久居山中,从不与他人来往,故而这法子除了他之外仅有小翠和王然知道,到现在,这世上也只剩王然懂得炒茶了。
其实最初不谙世事的王然也不甚清楚此法的可贵,直到那次他将采来的野茶简单炒制后卖给了李顺,后来经李顺提醒,他才知道此法是有可能改变未来饮茶习俗的珍贵技艺。李顺说当初会察觉王然不简单,一是他虽面露痴相,实则行事缜密,二来就是因为他那独一无二的炒茶。
王然本欲将此法教给李顺,以期能将师父王稚川的心血发扬光大,但没过几日李顺、王小波便被陷害,之后二人又带领百姓起义,这事就搁置了。不成想在这成都府王家茶坊,炒茶法又有了发挥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