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汝良忍不住站起身来,搓着手,兴奋得如同关在笼子里的狮子,来回踱步,终于站定脚步,定定地看着冯紫英,吁了一口气。
“干得漂亮,紫英,这么说,你是凭空替朝廷弄了六十万两银子入账啊,这可真的是雪中送炭啊!,我要想内阁诸公好生禀告一番,这才是大周的肱股之臣,不像有的人只会伸手要银子,却从不思替朝廷分忧!”
冯紫英赶紧摆手,“明起公,可千万莫要如此,我不过是顺水推舟罢了,安福商人我的确比较熟悉,这帮人最早在云南拓垦,颇有经验,所以在东番拓垦上当初我便提携了他们一番,此番也算是进京来打探消息,顺带也想要在东番大展手脚,所以我才顺水推舟也就把这桩事儿给说了下来,当然这最终取决于朝廷决断。”
“这还有什么好犹豫的?”黄汝良一脸不可思议,“东番素来就没有被朝廷打上过眼,我是闽人,难道还不知道东番的情况?也就是澎湖地理位置重要,东番湿热,瘴气遍布,拓垦难度极大,稍不留意,人财两空,且山中颇多土人,极为凶悍,素来仇视外人,外人要想在东番落脚,必定要和他们发生冲突,这也是原来无人愿意去东番冒险的缘故。”
“现在他们既然主动愿意去拓垦,朝廷当然求之不得,人家出钱出力出人,自然也要给人家一些想头,十年的独占期有什么打紧?”黄汝良继续道:“大木也好,鹿皮也好,盐利也好,朝廷本来就没有计算在内,现在白白捡来这一笔银子,何乐而不为?”
冯紫英也早已料到朝廷诸公可能都如此着想,反正不要白不要,人家安福商人主动上缴,求的不过是一个虚无缥缈,朝廷甚至都没有计算在内的特许权,这本来就是意外惊喜,哪里还会去计较?
“明起公,这东番大木日后产量可不小,安福商人主要就是盯着这一块,江南素来却大木,宁波、漳州、泉州的船厂,扬州、金陵、杭州的家具、建材,都急需这些生长了数百年的大木,在东番伐木加工,便能通过海运经长江进来,甚至直接运到扬州以北的山东各地,利润相当丰厚,如果一旦这一行发达起来,收益相当可观啊。”
冯紫英知道现在黄汝良是病笃乱投医,谁能供奉这样大一笔银子,他什么都敢出让,别说一个虚无缥缈的十五年特许金独占权,就算是再加十年,他一样敢出让。
他得要把话说透,免得日后黄汝良后悔。
以他的估算,安福商人这一次算计很精,这光是大木伐造这一行,三年以后其向大陆输出的规模估计就要超过四十万两,安福商人野心很大,南北同时开动,这十多年下来,规模只会越来越大,总计销售规模起码是四五百万两,这利润起码在二三百万两,这区区六十万两特许金,千值万值了。
这还没有算诸如鹿皮、金砂以及可能还会发掘出来的其他一些产业。
见冯紫英还欲再说,黄汝良却摆摆手,相当大气地道:“紫英,我知道你想说什么,我也知道东番商人所谋甚大,甚至可能因此而收益巨大,但是那又如何?你要想一想,人家千里迢迢找上京师,没说去南京找伪朝那边儿呢?不管怎么说,这也代表了人家对朝廷的信任,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江南民心民意的一种体现,就冲着这一点,我们都要予以厚报!”
冯紫英心中一动,自己还以为黄汝良真的是只盯着这点儿蝇头小利呢,还是低估了人家的政治眼光,人家更看重的是江南民心民意,是从大局着眼,当这才是当尚书应该考虑的。
当然也不排除和安福商人联手的闽商也找上了他,早就有了考量,先前的那份兴奋,不过是演戏罢了。
”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是什么,那就是集中力量彻底击溃南京伪朝的抵抗,
“还是大人考虑深远,紫英还是短浅了。”冯紫英一拱手。
“呵呵,紫英,这年轻一辈中能望你项背者都屈指可数啊,你又何必自谦?”黄汝良一挥手,“当初你们那一科的,练国事和杨嗣昌勉强能跟在你后边儿,不至于掉队太远,像黄尊素、许獬、侯氏兄弟都只能望而兴叹了,你这连续几桩事儿做得十分漂亮,朝廷都看在眼里,这才是真正心系国事,为国解忧的栋梁之臣,……“
冯紫英再也坐不住了。
之所以直接找黄汝良,他就是不愿意再在这事儿上造太大声势,不说韬光养晦,但现在自己已经名声够大了,这一份好还不如直接卖给黄汝良,既能避免树大招风,也能缓和与朝中江南士臣们的关系,尤其是黄汝良这边,如果自己又要抱着这事儿去吆喝,就真的要得罪黄汝良了。
”明起公,我再郑重申明,这事儿我是替人帮忙,没我,他们也要找上朝廷,没准儿朝廷压一压,六十万就能变八十万,我也就是和安福商人有些瓜葛,所以才来替他们打个前站,具体如何操作,还得要明起公你们户部来,这事儿我不掺和,日后觉得吃了亏也别怨我。“
冯紫英再度重申,也点名了目的,这事儿是户部的事儿,他就牵了个线搭了个桥,你要认情,心里有数就行,别再四处吆喝。
黄汝良也会意地笑了起来,“紫英,果然不错,我知道了。”
黄汝良能理会到冯紫英的一些想法,现在冯紫英已经是木秀于林了,许多无所事事的御史们很是看不惯这个似乎事事都能见到身影的出头椽子,目光也开始汇聚到他身上,关于他和贾家的关系,甚至替贾家具保赎人的事儿也有人已经表达了异议,甚至上书攻击,黄汝良也都清楚。
无他,就是因为你冯紫英太耀眼,你优秀也就罢了,但事事儿占先,什么都能掐一头,荣耀功绩都能轮上,这就太招人恨了。
现在冯紫英也应该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有意识地韬光养晦,暂避风头了,不过黄汝良很欣赏冯紫英的这种做法,于朝廷有益之事,还是一样要做,但是在方式方法上却更讲究了。
像这一次,明显就是示好自己,要把这份功劳交给户部。
黄汝良倒还不至于为这种事儿就贪占冯紫英的功劳,在该说清楚的场合下他自然会把来龙去脉说清楚,不过这六十万两银子确实是一个意外惊喜,也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由于军事行动耗费巨大,现在朝廷越发拮据,窟窿越大,处处要钱,处处缺口,他这个户部尚书已经沦为了四处抓银子的要钱尚书了。
任何能给户部带来收益的事儿,都是好事,他都愿意接受,至于说后续带来的问题,不是他考虑的,等到南征战事结束,再来慢慢细细计议解决也不为迟,否则连朝廷都崩盘了,论这些有意义么?
把安福商人这桩事儿解决了,冯紫英也算是有了一个交待,朝廷现在缺银子,到处伸手,户部已经开始由走火入魔的状态,这其实是一个迹象,那就是战事一旦拖长,将会对北地和朝廷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始显现。
毋庸置疑的是包括整个京畿地区在内的北地需要南方的粮食、布匹、药材、南货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北地的大旱加剧了这一需求的紧迫性,冯紫英前期所作的囤粮工作稍许缓解了这一势头,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势头会渐渐出现压不住的趋势。
毕竟榆关也好,大沽也好,囤积的粮食粮商们都能估算得出来,而老百姓也会在粮商们不断的小动作里意识到这粮食会越来越紧缺,日后的价格会越来越高,这会促使他们购粮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只要手里有些钱银便先把粮食买来屯着再说。
这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粮商和百姓的心态互相影响,不断推高粮价。
榆关、大沽的南方航线虽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海运粮食毕竟还是一个才出现没多久的新生事物,其运量还远无法和漕运相比,虽然段喜贵、薛蝌他们都在极力扩张,但是和京畿亿兆百姓的需求相比,这远远不够。
冯紫英必须要考虑其他一些应对措施。
黄汝良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这个问题上,不比其他,他更需要冯紫英的帮助。
“紫英,我知道你在各州县都开始种植土豆和番薯,这一点,我支持你,朝里有些人站着说话不腰疼,总觉得外来这些物事不是正路,可现在老百姓肚子填不饱,都要闹事民变了,还说这些,身为朝廷命官,不脸红么?”黄汝良和冯紫英走出房间,“傅试做得很不错,诸公都看在眼里,吴甡的表现也很出色,香河交到他手里,时间虽然不长,但大有改观,……”
7017k
“干得漂亮,紫英,这么说,你是凭空替朝廷弄了六十万两银子入账啊,这可真的是雪中送炭啊!,我要想内阁诸公好生禀告一番,这才是大周的肱股之臣,不像有的人只会伸手要银子,却从不思替朝廷分忧!”
冯紫英赶紧摆手,“明起公,可千万莫要如此,我不过是顺水推舟罢了,安福商人我的确比较熟悉,这帮人最早在云南拓垦,颇有经验,所以在东番拓垦上当初我便提携了他们一番,此番也算是进京来打探消息,顺带也想要在东番大展手脚,所以我才顺水推舟也就把这桩事儿给说了下来,当然这最终取决于朝廷决断。”
“这还有什么好犹豫的?”黄汝良一脸不可思议,“东番素来就没有被朝廷打上过眼,我是闽人,难道还不知道东番的情况?也就是澎湖地理位置重要,东番湿热,瘴气遍布,拓垦难度极大,稍不留意,人财两空,且山中颇多土人,极为凶悍,素来仇视外人,外人要想在东番落脚,必定要和他们发生冲突,这也是原来无人愿意去东番冒险的缘故。”
“现在他们既然主动愿意去拓垦,朝廷当然求之不得,人家出钱出力出人,自然也要给人家一些想头,十年的独占期有什么打紧?”黄汝良继续道:“大木也好,鹿皮也好,盐利也好,朝廷本来就没有计算在内,现在白白捡来这一笔银子,何乐而不为?”
冯紫英也早已料到朝廷诸公可能都如此着想,反正不要白不要,人家安福商人主动上缴,求的不过是一个虚无缥缈,朝廷甚至都没有计算在内的特许权,这本来就是意外惊喜,哪里还会去计较?
“明起公,这东番大木日后产量可不小,安福商人主要就是盯着这一块,江南素来却大木,宁波、漳州、泉州的船厂,扬州、金陵、杭州的家具、建材,都急需这些生长了数百年的大木,在东番伐木加工,便能通过海运经长江进来,甚至直接运到扬州以北的山东各地,利润相当丰厚,如果一旦这一行发达起来,收益相当可观啊。”
冯紫英知道现在黄汝良是病笃乱投医,谁能供奉这样大一笔银子,他什么都敢出让,别说一个虚无缥缈的十五年特许金独占权,就算是再加十年,他一样敢出让。
他得要把话说透,免得日后黄汝良后悔。
以他的估算,安福商人这一次算计很精,这光是大木伐造这一行,三年以后其向大陆输出的规模估计就要超过四十万两,安福商人野心很大,南北同时开动,这十多年下来,规模只会越来越大,总计销售规模起码是四五百万两,这利润起码在二三百万两,这区区六十万两特许金,千值万值了。
这还没有算诸如鹿皮、金砂以及可能还会发掘出来的其他一些产业。
见冯紫英还欲再说,黄汝良却摆摆手,相当大气地道:“紫英,我知道你想说什么,我也知道东番商人所谋甚大,甚至可能因此而收益巨大,但是那又如何?你要想一想,人家千里迢迢找上京师,没说去南京找伪朝那边儿呢?不管怎么说,这也代表了人家对朝廷的信任,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江南民心民意的一种体现,就冲着这一点,我们都要予以厚报!”
冯紫英心中一动,自己还以为黄汝良真的是只盯着这点儿蝇头小利呢,还是低估了人家的政治眼光,人家更看重的是江南民心民意,是从大局着眼,当这才是当尚书应该考虑的。
当然也不排除和安福商人联手的闽商也找上了他,早就有了考量,先前的那份兴奋,不过是演戏罢了。
”我们现在的首要任务是什么,那就是集中力量彻底击溃南京伪朝的抵抗,
“还是大人考虑深远,紫英还是短浅了。”冯紫英一拱手。
“呵呵,紫英,这年轻一辈中能望你项背者都屈指可数啊,你又何必自谦?”黄汝良一挥手,“当初你们那一科的,练国事和杨嗣昌勉强能跟在你后边儿,不至于掉队太远,像黄尊素、许獬、侯氏兄弟都只能望而兴叹了,你这连续几桩事儿做得十分漂亮,朝廷都看在眼里,这才是真正心系国事,为国解忧的栋梁之臣,……“
冯紫英再也坐不住了。
之所以直接找黄汝良,他就是不愿意再在这事儿上造太大声势,不说韬光养晦,但现在自己已经名声够大了,这一份好还不如直接卖给黄汝良,既能避免树大招风,也能缓和与朝中江南士臣们的关系,尤其是黄汝良这边,如果自己又要抱着这事儿去吆喝,就真的要得罪黄汝良了。
”明起公,我再郑重申明,这事儿我是替人帮忙,没我,他们也要找上朝廷,没准儿朝廷压一压,六十万就能变八十万,我也就是和安福商人有些瓜葛,所以才来替他们打个前站,具体如何操作,还得要明起公你们户部来,这事儿我不掺和,日后觉得吃了亏也别怨我。“
冯紫英再度重申,也点名了目的,这事儿是户部的事儿,他就牵了个线搭了个桥,你要认情,心里有数就行,别再四处吆喝。
黄汝良也会意地笑了起来,“紫英,果然不错,我知道了。”
黄汝良能理会到冯紫英的一些想法,现在冯紫英已经是木秀于林了,许多无所事事的御史们很是看不惯这个似乎事事都能见到身影的出头椽子,目光也开始汇聚到他身上,关于他和贾家的关系,甚至替贾家具保赎人的事儿也有人已经表达了异议,甚至上书攻击,黄汝良也都清楚。
无他,就是因为你冯紫英太耀眼,你优秀也就罢了,但事事儿占先,什么都能掐一头,荣耀功绩都能轮上,这就太招人恨了。
现在冯紫英也应该意识到了这一点,开始有意识地韬光养晦,暂避风头了,不过黄汝良很欣赏冯紫英的这种做法,于朝廷有益之事,还是一样要做,但是在方式方法上却更讲究了。
像这一次,明显就是示好自己,要把这份功劳交给户部。
黄汝良倒还不至于为这种事儿就贪占冯紫英的功劳,在该说清楚的场合下他自然会把来龙去脉说清楚,不过这六十万两银子确实是一个意外惊喜,也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由于军事行动耗费巨大,现在朝廷越发拮据,窟窿越大,处处要钱,处处缺口,他这个户部尚书已经沦为了四处抓银子的要钱尚书了。
任何能给户部带来收益的事儿,都是好事,他都愿意接受,至于说后续带来的问题,不是他考虑的,等到南征战事结束,再来慢慢细细计议解决也不为迟,否则连朝廷都崩盘了,论这些有意义么?
把安福商人这桩事儿解决了,冯紫英也算是有了一个交待,朝廷现在缺银子,到处伸手,户部已经开始由走火入魔的状态,这其实是一个迹象,那就是战事一旦拖长,将会对北地和朝廷带来的不利影响开始显现。
毋庸置疑的是包括整个京畿地区在内的北地需要南方的粮食、布匹、药材、南货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北地的大旱加剧了这一需求的紧迫性,冯紫英前期所作的囤粮工作稍许缓解了这一势头,但随着时间推移,这种势头会渐渐出现压不住的趋势。
毕竟榆关也好,大沽也好,囤积的粮食粮商们都能估算得出来,而老百姓也会在粮商们不断的小动作里意识到这粮食会越来越紧缺,日后的价格会越来越高,这会促使他们购粮的欲望越来越强烈,只要手里有些钱银便先把粮食买来屯着再说。
这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粮商和百姓的心态互相影响,不断推高粮价。
榆关、大沽的南方航线虽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海运粮食毕竟还是一个才出现没多久的新生事物,其运量还远无法和漕运相比,虽然段喜贵、薛蝌他们都在极力扩张,但是和京畿亿兆百姓的需求相比,这远远不够。
冯紫英必须要考虑其他一些应对措施。
黄汝良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这个问题上,不比其他,他更需要冯紫英的帮助。
“紫英,我知道你在各州县都开始种植土豆和番薯,这一点,我支持你,朝里有些人站着说话不腰疼,总觉得外来这些物事不是正路,可现在老百姓肚子填不饱,都要闹事民变了,还说这些,身为朝廷命官,不脸红么?”黄汝良和冯紫英走出房间,“傅试做得很不错,诸公都看在眼里,吴甡的表现也很出色,香河交到他手里,时间虽然不长,但大有改观,……”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