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中国人依然追求古典的审美,以古典的审美为至高的标准,虽然他们的身边已经找不到这样的环境和依据。这在中国人对古诗词的欣赏上表现得尤为强烈,同时他们对现代汉语诗歌(这是近代以来的一种西化形式)表现出强烈的抗拒。又比如,虽然普通中国人对国画与中国古乐已渐陌生,但国画与中国古乐受欢迎的程度仍然超过西方油画与古典音乐。比起现代化进程中在经济/物质层面上对西方的全盘投降,国人在文化/精神层面要更固执。
这种审美倾向一样会延伸到住宅领域。住宅产品作为一种典型的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西化的程度是很深的,但依然无法掩盖过中国人的审美本能。即使在纯粹的西式住宅中,中式家具和装饰也深受欢迎,甚至在高端市场占有很大份额。“中式民居”仅仅依靠“形式美感”上的差异性,就有可能占领一部分住宅市场。也就是说,即使新潮的“中式民居”并无法重现古典的东方生活方式和趣味,而仅仅是停留在外立面形式和建筑符号,它依然会有一定的市场。
生活方式
现代化过程中,在物质层面高度西化的同时,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也随之西化,但依旧保留了相当多的传统内容。
在西方基督教社会,宗教在生活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而东方社会中大多数人不存在严格的宗教信仰,他们的生活没有上教堂这一项内容。反映到建筑上,传统的东方住宅往往把信仰的仪式感融入到居住空间中,住宅格局更加严肃。与信仰缺失相关的是风水文化,西式住宅中从居住舒适度考虑而设计的卧房内卫生间、落地窗,往往是东方风水的否定对象――诸如此类的细节不胜枚举,市场必定要求在“中式民居”的探索中解决这种矛盾。
中国文化对公共空间的传统要求很低,在古村落中,公共空间只是聊备一格,比西方社区的要逼仄得多,许多公共空间的功能由私家院落来承担。在社交方面,中国人习惯三五知己的酬唱,至今不能习惯西式的社交,不习惯大规模的沙龙和酒会。另外,中国人对美食的孜孜以求也是西方人不可企及和难以理解的,家宴在美食过程中至高无上的位置也对居住空间提出很高的要求。
住宅是一个容纳精神和灵魂的场所,凡此种种中西生活方式上的需求差异,均非正统西式住宅能满足。中国人发现自己难以完全适应西方生活方式的时候,他们在建筑细节中失落了,于是在西式居住的探索中借入自己传统的思考。“西式的围合做久了,慢慢地,想到了中式的院子。西式的亲地性概念做深了,慢慢地,转向了中式的地脉诉求”。
如果要求一处住宅具备现代住宅的基本功能,又要满足以上所说种种东方生活方式的要求,它对空间、材料、设计和工程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必然会走上豪宅化的方向。把它放回市场的发展过程中看,目前市面上的“中式民居”,其实是住宅升级的一种形式,甚至是以中式之名,行豪宅之实――这其实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中式民居”的范式只能是古代的高端住宅,须知生产力低下的时代的普通民居,一茅屋而已,几乎没有太多可供我们今天敬仰和参详之处。从这个角度说,如果今天的开发商能提高标准,放下身段,做出多层住宅形式的“中式民居”,就已经是很谨慎和很考验功力的了。
家庭伦理
建筑是固定的伦理。住宅中房子之间、空间之间的位置关系和体量比例,即是家庭伦理的物化形式。
什么级别住什么房子,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建筑上的一种体现,这种定制可以夸张地上溯至周公时代,而到宋朝以后愈发有白纸黑字的严格约束。小到前厅后堂、两进三间的民居,大到旧北京城和紫禁城的二维空间序列,都清晰地表达那个社会的伦理关系。
西方的家庭以个人为中心,东方的家庭以家族为中心,这使得东西方的城市、乡村乃至家居的结构都呈现出差异。近2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东方式的三代同堂、四世同堂慢慢在城市中消失,但成年人与老年父母两代人之间的联系和义务仍然远较西方人为多――在未来甚至有可能形成一种新型的、介于东西方传统之间的伦理关系,未来的“中式民居”应该兼顾三代同堂和独生子女三口之家两种伦理形式的居住,甚至要考虑西方社会很少见的血缘亲属之间的往来和共济性交际。
此外,近代以来,儒家文化“五伦”中的“夫夫妇妇”早已被自由恋爱、女权运动和平等的婚姻制度冲得七零八落,代之以新型的夫妻关系,但“父父子子”的伦理要求被相对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在传统民居里,“父父子子”的建筑表现就是正院的正房和后照房、厢房之间的关系――而西式住宅完全不存在这样的设计,它抛弃仪式感,体现人情味,选择平等、亲近的尺度,力图填平两代人之间的鸿沟。
如何融合中国与西方、古代与现代的文化与伦理,提供一种和谐的居住空间,留给“中式民居”建筑师的是巨大的挑战。
ABC民居
无论时下的“中式住宅”如何嘲笑竞争对手的中式设计仅仅停留在外立面,又如何标榜自己重现东方生活方式和趣味,现代“中式民居”仍然离不开西式住宅的本质――在可预见的未来,它也仍然是一种西式本质的住宅。从产品性质看,由市场需求推动的“中式民居”潮流是建立在西式住宅科学、舒适的基础上的探索,它的实质是西式住宅的东方改良。从艺术审美看,与其说“中式民居”潮流是中国经济强大导致的古典审美回归,不如说这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审美;“中式民居”是站在现代艺术的立场回望和引入中国古典建筑风格,它是西式审美本位的,甚至更接近于一个中国题材的西方艺术作品。打一个比方,四合院只是“中式民居”的表哥,罗兰・巴特才是它的堂哥。
正因为“中式民居”这种西式、现代的背景和实质,它注定难以回到纯粹的古典光芒,更不可能成为住宅市场的主流,从而主导未来住宅建筑的潮流。它注定是零敲碎打,注定是局部市场和边缘艺术。这是一个缓慢的探索消费者需求与艺术形式过程,它不具备在建筑艺术领域一呼天下应的效应,它的成功有待几代居住者的肯定而非一代观赏者的赞美。
在讨论“中式民居”潮流的内涵时,我们想到了一个中性的词“ABC民居”,ABC的本意是AmericanBornChinese,意指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华人。而如今市面上“中式民居”恰恰是在现代化背景和西方建筑语境中出生和成长的,是一种市场本位、西式住宅本位的中式民居。
我们在此使用的“ABC民居”并无贬义或褒义,是一个中性的词。作为市场推动的民居风格潮流,它本身无须承担太高的建筑艺术理想――对于“中式民居”而言,理想更多体现在这种探索的行为过程中,体现在认认真真地研究“中式民居”的建筑符号,研究中国传统生活方式。“ABC民居”潮流的最终评判者,与市面上其他楼盘的一样――是市场,是居住者。
白领2005: 优秀企业的文化和机制第30节 以中国之名,行豪宅之实
《万科》周刊
陈健
ABC民居之所以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土壤中生根发芽,并逐步建立稳定的市场支撑,其根源在于中国人精神层面的有所保留。东西方的传统信仰、审美、社会结构迥异,在从19世纪开始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受到来自西方的巨大冲击,在物质层面已几近投降,而其间几次运动也使得文化传习系统的某些环节遭到灾难性的摧毁,但精神层面上的某些东西始终顽强地存在并周期性回潮。住宅是一个容纳精神和灵魂的场所,住上了“工人新村”、“XX大院”的中国人终究发现,他们并不适应完全西式的生活方式,在繁衍纠缠的生活细节中,失落成了一种普遍却不致命的情感体验。
院落・亲地・容积率
所谓“中式民居”是一个太过宽泛的概念,中国风物庞杂,地区差异堪比欧洲各国之间的差异。从老北京尊卑秩序井然的四合院,到苏州移步见景的精致庭院,白墙青瓦如水墨般的皖南民居或是大理三坊一照壁融合边地异族风格的民居,都有其适应不同地域气候和人文特质的个性特征。共同之处则是以家族宗嗣为核心价值的围合庭院。家族宗嗣价值已经随着城市化进程和一胎化政策渐行破碎,虽底色仍在,却是现在中国人渴望而难以获得的。我们最大的国情乃是人多资源少,在城市边缘建动辄零点几、一点几容积率的低密度中式民居,断然不是为乡村居民(何况现在也没有了乡绅阶层)或是普通城市居民准备的,只能说是以中式住宅的名义,行豪宅之实。
应这种需求而出现的新“中式民居”所满足的生活方式,并非完全因循传统。实际上,传统的民居建筑并不能满足现代中国人的居住需求,因此,ABC民居的设计师们就尽可能地糅合中国传统住宅和西方现代住宅的要求,即所谓“中式住宅的院落空间,西式住宅的居住空间”。对一部分人而言,中式住宅好就好在它的院子,不好则不好在它的房子,生活流线的组织和生活品质的组织还是要按西方的方法来进行,只要中式住宅的院落空间。这种亲地性趣味和对巨大空间的渴求,使得这种住宅注定只是少数人享用的产品。
家庭空间与公共空间
ABC民居对中国传统民居的学习大致有这么几个方法,一是最表层的标签模仿,比如制式门楼、花窗、带弧度的屋脊和瓦的使用。不同的ABC民居对此采取不同的做法,有的精益求精,有的则几乎完全忽略这些元素而更注重建筑布局的流线感。其次,借鉴中国传统住宅布局特点,大面积地使用前庭后院和天井等常见留白空间的设计,用高墙强调私密性和家庭核心单位的意义,使之体现出奢靡的传统空间感,但房间与房间的连接仍然比照西洋住宅紧密相连;第三,这类住宅大多建立在城郊结合带,占据了城市中难得一见的山水资源,有心的发展商则借用中国传统社会的地脉风水观,使建筑群组合符合传统认知。住宅间则多采用所谓街巷式布局――这已是较高层面的临摹。
对逐渐成形的中产阶级来说,这样的封闭空间正好暗合了他们对大隐隐于市的向往。家庭结构的自得其乐对他们而言是一种理想状态,这与对墙外公共空间的渴求形成了极大的矛盾。传统步行的街巷在这里已经变成了汽车出入的地方,邻里的功能基本已经荡然无存。这也正是居住者们的矛盾写照:ABC民居的居住者仍然需要西式住宅定义的现代公共空间,需要热闹的城市公共场合,只是这个时段被放在了所谓BusinessTime,剩下的晚上则回归到充满中国风情的、隐秘的、自得其乐的“中式”之家。安闲是一种理想,但只能是部分可行,分时,分地,而且断裂。
所谓院落人家,必有高墙。这跟西方开放且自豪的花园住宅全然不同。中国人对人的赞美,全在内敛和冷静,就算全世界的人都认为中国人最爱财最有财,我们仍然是以不言说财富为美德的。ABC民居在这里又一次显示了它的矛盾和悖论。富不可炫,财为可耻,但藏富于民的高墙大院却又揭露了此地无银的财富所在。而选择这里的人们也是一样的矛盾心情,既欣喜于财富的生长,又希望达到不动声色的境界,最终形成了这种矛盾的产物――ABC民居。
风水不敌画意
不过,从香港、东南亚回潮并势力大增已经年的风水文化在ABC民居中运用得并未如想像中的多。或许是因为风水“行为”已经广泛地渗透到中国的所有建筑市场,形成了一套即定的话语规则,并不独沽所谓中式建筑,也因为ABC民居本身脱不去的“洋务运动”嫌疑,它的建造者、购买者和居住者都不是纯粹的复古主义者,只贪慕这味道而不做信仰,所以风水文化并不过分影响这种产品的设计,它只是作为这个时代的通行规则自然地存在,并不触目。
真正令ABC民居身价直上的原因在于其对山水资源的盘剥和占据。中国的山、中国的水甚至竹、梅、兰、菊,用西方的建筑语言表现始终是不伦不类。中国园林和水墨写意才是这种自然资源最渴求的境界。ABC民居在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下,都不同程度地还原了传统闲适意味。这种资源的稀有性在钢筋水泥丛林的如今更令人侧目,进一步明证了被视为“市场补充产品”的ABC民居在资源占据中所处的高地。如果说,中国古代农村留存的精美高宅大院是既有文化又有土地财富的乡绅阶层对自身价值的一种对外宣言,那么,ABC民居也是其阶层表达自己生活价值的一个渠道。
那么,ABC民居是否只能产出豪宅呢?直到目前仍然有存疑,以目前的市场来说,基本公认超过三层就不能叫“中式民居”了,事实上,两层住宅都很难做出中国味来,尤其对于干旱寒冷的北方来说。也许ABC民居的探索是对适合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的一种先行模式,但这种摸索仍然是初级的、耗费和占用大量资源的,因而它始终昂贵,始终无法亲民。
就东西方住宅理念与技术的结合而言,历史上有过一个被证明比较适应当时社会资源配置的产品,即旧上